教育话题,引我深度思考
又是一年开学时。大街小巷,城市村屯,一帮帮,一个个,妈妈爸爸带着,爷爷奶奶送着,外公外婆领着,都是上学的孩子们,上学的学生。孩子们背着沉沉的书包,有些疲惫,有些无奈,有些高兴,走向学校。
周而复始,几年,十几年如此这般。
记得,我们读小学和中学时,没有这些情景。
双休日悠闲,约朋友们相聚在北京香山脚下的北京植物园,在樱桃沟水源头处的茶楼,聊起话题仍然是:孩子——迷茫——学业——考试——分数——升学等等。
朋友们的话语里,都是教育经典案例。
案例1:一朋友的孩子读初三,学习上中等状态,为了考入市里好的高中,很短的寒假,妈妈带儿子,找老师每天给孩子补六门功课,春节只休息2天。孩子累得不得了,能否考入好高中还是未知数。
案例2:一朋友的孩子小学四年级,竟然不会写一份完整的作业。朋友找我咨询帮助。聊天得知,朋友的孩子是保姆带大,在此前先后换了五位保姆。保姆一般都是农村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女孩。朋友很优秀,是名牌大学毕业,事业做得风风火火。孩子到了如此这般地步,方才着急,有些后悔。
案例3:一位朋友的孩子刚刚6岁,她已经投入了十几万元学费,带孩子跑各种亲子园、学习班,苦了妈妈,苦了孩子。朋友说,孩子已经不愿意去学习班。朋友很是无奈。
案例4:一位朋友孩子只有3岁,已经学习英语一年,她向我咨询,要让孩子学二外。其实,她的孩子母语还没有说好,为什么要学那么多外语。
案例5:一朋友夫妇从山西来北京发展已10年,孩子留在老家上学。今年把孩子接来北京读书。孩子五年级,在老家时学习很好,是班级前三名。来北京入学开始就不说话,几天后发展到不愿意去学校上学。朋友带孩子来找我。其实,孩子是有陌生感。从农村来到大都市,一切都陌生。生活陌生,地铁陌生,学校陌生,老师同学统统陌生。整个就不知庐山真面目了。孩子有了极大的心理障碍。
还有……
这是为什么?
学校应是阳光灿烂的,校园生活应是七彩的,学生每天应是微笑的,校园里的师生生命每天都应是健康幸福的,然而这些案例中的孩子们没有。
校园应是文化的载体,是课程的载体,是生命的载体。校园是学生生命的乐园,是让生命充盈着灵气、智慧、活力、激情和探险的地方。校园是学生语言、动作、思考、情感、态度生成最重要的地方。校园是人与人感情交流的精神家园。这些在现在的一些校园还难以找到,更难以实现。
在我的自然生长教育日记里,讲的故事,故事里的孩子们是阳光的、微笑的、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