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从历史发展认识语文课程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经历了由“国文”改为“国语”,由“国语”改为“语文”的历程。

由“国文”改为“国语”,是在“五四”运动以后“言文一致”“国语统一”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促使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从此走上以口语型书面语言为重点的语文教育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第一次将“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确定下来。当时,主持教材编写工作的叶圣陶先生解释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人们赋予“语文”这一学科更多的内涵,如有人解释为:“语文”中,“语”为语言,“文”为文化;有人解释说:“语文”的“语”为语言文字,“文”指文学教育,等等。无论怎样解释,语文教育中,语言文字负载着文化传承、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以及审美等情操陶冶的重要使命,这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一种共识。

我国的语文教育,经历过过分重视工具性和过分强调思想性的不同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曾多次出现工具性与思想性之间的摇摆和论争。但从历史发展的整体来看,我国语文教育始终处在探索二者(思想性、工具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并逐渐使之在语文教育中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如我国20世纪50年代时出现过关于语文教育性质的大争论。今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思想性在课程标准文本中明确地走向一体,确定了二者的不可分割性与融合性,而不仅仅是兼顾和并存。

关于语文课程结构,我国基本上一直沿用拼音、识字、听、说、读、写六大块来划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增加了“语文综合学习”一块内容,表明了这次课程改革对综合活动,特别是对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重视。

在课程理念上,20世纪50年代,我们受苏联教育的影响,重视文学教育,重视系统学习。60年代,“文化大革命”曾使我国的语文课程停滞了整整十年。进入70年代,我国开始恢复对能力、技能训练的关注。90年代初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成果,顺应时代潮流,我国的课程开始第一次从原来的过分追求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关注人的发展,开始注重儿童经验、体验和活动,并试图通过课程改革,探索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与国际接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具体策略。

 

 

本章目录 共计3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