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带来的变化与课改中的问题
“课文换了,要求变了,说法新了,形式活了,解读多了,媒体亮了,师生笑了,掌声响了”,一线老师创作的这首《八了歌》,形象地反映了课改之初很多实验区课堂教学的变化。过了几年,又有一段《四个变》:“教学内容由胖变瘦了,教学环节由碎变整了,读书训练由浮变实了,教学形式由花变朴了”,描述的是课改后期语文课堂的趋势和动向。这两段歌谣形象地反映出实验区课程改革的历程——从单纯的形式模仿逐步走向理性反思。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观念上的冲击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自主、合作、探究等新课标提倡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开始被尝试使用,教师重视对学生的鼓励,课堂活跃了。但随着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一些公开课过于注重形式的变化,课堂一度出现过于浮华、追求形式的问题;教师该讲的不敢讲,该练的不敢练;没必要使用多媒体却为了形式的花哨而过度使用;合作、探究的指导缺乏、内容无价值、课堂低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开始反思,追求有效教学和课堂的实效成为大势所趋。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现象。如有的学校感到新教法在课堂上一时难以取得明显效果,于是采取了全盘后退的做法,又回到课改前教师照本宣科、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状态,认为这才是“实效”;有的学校把握不好合作、探究的度,机械地认为讨论时间过长、合作探究次数过频、教师综合拓展过多就是低效,于是课堂虽保留了新方式,但都如蜻蜓点水,新教学方式依然成为点缀;有的学校开始研究怎么把教师的讲降到最低限度,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把合作学习作为日常课堂的基本形态。
这里除了第三种方式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外,前两种都是应该摒弃的。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用积极的态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以非此即彼、忽左忽右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去对待问题。课堂上讨论的时间、合作探究的频率以及综合拓展的容量究竟有多少合适,都应根据内容和目标的达成,依据课堂实际情况来决定,而不是机械、教条地对课堂的有效性作规定。此外,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引领与指导任何时候都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在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很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地面对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其中,教师对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价值追求的认识尚待进一步明晰;语文学习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语文教学的手段还需继续更新、进步。同时,学生负担依然沉重,教师的专业素养离新课程的要求仍有距离,考试命题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改进。这些都应成为今后语文课程改革要重点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