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语文教学目标的叙写方式

教学目标具有导教、导学与导检测的功能。含糊笼统的教学目标不利于这些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清晰准确地叙写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目标叙写的方式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统一的标准,但它必须符合一些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目标叙写应符合以下四方面的要求:

第一,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结果,因此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第二,目标的陈述主要是为了便于后续的评价行为,因此行为动词尽可能要清晰、可把握;第三,有时单靠行为动词无法将目标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需要一些附加的限制条件,如学习情景、工具、时间、空间等的规定;第四,目标指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体学生,因此目标的表现程度应是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一般情况下,教学目标叙写要把握四项基本要素,注意三个关键问题。

四项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即学生做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应达到什么标准)。

三个关键问题:

1)必须是学生主体发生的变化;

2)确切描述学生“做什么”的不同水平;

3)结果产生的条件(人的因素、设备因素、信息因素、时间因素)与程度(学习结果或成就的最低水准)尽可能清晰。

例如,以下的目标叙写就比较符合要求:

在指认和书写中(条件),学生(对象)能迅速无误地(程度)读出和写出10个生字(行为)。

复述课文内容时(条件),学生的口述(对象、行为)要具体涉及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程度)。

目标叙写中常用的行为动词举例

学习水平

常用行为动词

语文举例

 

 

 

知识

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3.应用——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了解、写下、熟记。

理解、展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表现、扩大、拓展。

评价、掌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

 

 

技能

1.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订、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讲述、表述、阅读、复述、诵读、写出、倾听、观察、朗读、推想、揣摩、想象、转述、讲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修改。

 

过程与

方法

感受——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现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体验、策划、交流、制订计划、收藏、分享、合作、探讨、沟通、组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2.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护、确立、追求等。

喜欢、有……的愿望、体会、乐于、敢于、抵制、有兴趣、欣赏、感受、愿意、体味、尊重、理解(别人)、抵制、辨别(是非)、品味、关心。

养成、领悟。

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首要能力,是教师教学行为专业化的第一步。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设计观,掌握教学目标设计的方法、步骤以及教学目标的陈述技术,不断提高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

 

本章目录 共计3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