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选择教学活动需遵循的原则

教学活动通常指的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活动场所一般在课堂上,有时也安排在课外。教学活动要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如认识是人脑的反映,认知过程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

具体来说,教学活动由受教者(学生)、施教者(教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诸多要素构成。诸多因素中,学生是核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它影响着教学活动的选择。教学目的又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确定后,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环境也影响着教学活动的选择。

1.交往互动原则

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交往,师生在交往中教学相长、提高认识、获得技能、受到熏陶。这种交往有生生之间的交往,也有师生之间的交往。确保交往有效性的前提是:师生与教材有充分的“交往”,即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驾熟就轻地用教材教;学生课前课上要有充分的时间读教材,师生带着各自的观点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2.平等尊重原则

一位教师站在讲台上,几十名学生坐在下面,他(她)的身高高于学生,他(她)的年龄长于学生,他(她)的知识阅历多于学生,从客观上说,教师与学生是不平等的。但是,教学活动是区别于其他活动的,它要求教师必须从主观上降低自己,形象地说是“蹲下去”或者说是“把自己当孩子”。由主观意识上的平等产生了尊重,师生之间不仅要互相尊重人格,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学习的权利。前者很敏感,人们易于理解,而后者,一些老师就常有意或无意地侵犯,如上课采用填鸭式教学、课堂不民主、不给学生说话或辩论的机会……

3.主体原则和客观原则

先说主体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各自扮演的究竟是什么角色呢?不妨通过一个比喻来说明:这有点像导游跟游客的关系,导游在把游客带到游览区之前,必须要对游览区的各个景点都了如指掌,在对景点作介绍时或为了让游客对自己感兴趣的景点有探究的兴趣时,更要介绍得生动、清楚、有条理。好的导游会在当停处停,让游客自己去体验,因为他知道,自己介绍得再好也代替不了游客自身独特的体验。

当然,有心的游客不会单听导游的介绍,他会向导游发问,他希望了解更多的知识,这时,如果导游储备的知识不足,就会很尴尬。因此,导游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这是不是像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通过这个比喻,我们想说的是: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一定要把学生放在主要的地位上,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

再说客观原则,即教师要客观地认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始终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要始终记着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的不同,一定要把孩子看成孩子。

我们常说要尊重学生,尊重是不能仅体现在尊重人格上的,还要体现在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上,即时刻想着:我是为学生服务的,我要把这个服务做好。

实施好以上原则的基础,是始终牢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性质,牢记小学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写的能力。这一能力不培养好,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甚至会成为空中楼阁,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小学语文必须姓“小”、姓“语”的原因。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语文课不仅要上得情意浓浓,更要上得扎扎实实。要把语文基本功训练作为语文课的重要教学任务,要安排足够的时间,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并且要加强指导,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从识字写字开始,进行遣词造句、读写结合等基本功的训练。

当然,为训练而训练,必然陷入实用主义的泥潭,泯灭语文的灵性。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渗透到训练中。

本章目录 共计3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