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

《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

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到处都是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处处留意、随时发现,就可以使丰富多彩的生活走进课堂,拓展学习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资源可以随手拿来,教师必须有所选择、合理有效地开发,从而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那么,教学资源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呢?大致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度性原则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所有教学行为都必须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服务,使用教学资源也是这样,不能冲淡甚至代替学生对语言的感情和体验,所以准确把握好运用的“度”是关键。

首先是内容的难易要适度。教学资源要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既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深奥。

其次是数量的多少要适度。教师需要具有筛选教学资源的能力,合理取舍,博中取精,科学利用,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是对呈现的时机的把握要适度。教学资源的呈现必须把握好恰当的时机,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适应性原则

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目的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生解读、领悟文本服务。

总之,拓展资源应该与教材融合起来,使之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适应性原则还指教师教学要考虑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只有这样,教学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3.优先性原则

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资源,如何进行选择呢?

1)明确目标,结合实际,精选重点

首先,教师要做到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确立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选择的教学资源。其次,要认真分析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水平,如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个性差异等。在这样的基础上,精选那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终生发展有较大意义的教学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

2)因地制宜,注重生成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地少力高效,尽可能地避免“人为资源而存在,而不是资源为人服务”的现象。

3)删繁就简,经济实用

提起教学资源的开发,很多教师首先想到的是课本外的资源,而往往忽略了教材资源。例如,人教版课文《翠鸟》一课,课文第一自然段描写了翠鸟的外形,语言生动风趣。教材中与之匹配的是一幅漂亮的翠鸟插图。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环节安排得眼花缭乱,却视教材插图于不顾,仿佛插图就是多余的,像这样舍近求远的教学案例不胜枚举。

窦桂梅老师在执教《朋友》时,除了利用文本、师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学生对“朋友”的理解之外,还鼓励学生走下舞台,倾听听课教师对“朋友”的认识、收集关于“朋友”的格言,这一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随手拈来的一幅简笔画、随口唱出的一支小曲儿……更是老师们大道至简地整合运用教学资源的拿手好戏了。

4.开放性原则

我们身处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怎样紧贴时代脉搏,为课堂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呢?教育信息技术无疑是一种美好的介质。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除了以上提到的四个原则外,其实还有很多,比如“灵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并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资源无限,贵在选择;资源有限,创意无穷。我们要始终记得:语文教学资源有效开发的根本目标与立场就是学生。老师的使命,更多的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唤醒和激励学生亲自去触摸文本、体验文本,达到有效学习的效果。

 

本章目录 共计3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