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数学语言
小学阶段的数学语言以大量的文字语言为主。因此,对小学阶段数学语言的语义理解就以文字语言的理解为重心。儿童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儿童理解数学语言需要“内部言语转化”,即把阅读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数学语言的训练离不开阅读,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因为数学的概念、性质及一系列的符号都有其科学而严密的定义,不会模棱两可,更不会产生歧义,所以我们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感悟数学语言,理解数学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将数学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存”。只有正确理解了语义,学生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
在教学“因数和倍数”单元时,由于这一单元牵涉的概念比较多,教师可提倡学生通过阅读去进一步理解概念,然后尝试用不同的数学语言表达同一个内容。例如,对于35÷7=5,可问学生:“你有哪些不同的理解?”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35是7和5的倍数,5和7是35的因数。对于同一算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数学语言来表达,不仅能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阐述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发散性。
在关于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的习惯。例如,有这样一题:学校举行歌咏比赛,三年级24人参加,比四年级少16人,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多5人,五年级多少人参加?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读题,在读题的同时去思考,找出本题的关键所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学生阅读后,再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题目中直接告诉了我们哪个年级的人数?(2)要求的是哪个年级的人数?它与谁有关系?(3)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哪个年级的人数?(4)求四年级人数时容易犯什么错误?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学生说给同桌听,并互相纠正语言中的毛病,再说给全班同学听,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感悟数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