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在教学设计时,应选用何种教学方法呢?这就涉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一般来说,选择教学方法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标和任务
选择教学方法,在不违背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前提下,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是为教学目标和任务服务的。每节课都有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不同,就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要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时,常采用讲解法;要使学生掌握某种现象背后的规律时,常用演示实验法或游戏法;要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并发展其智力,则采用讨论法……总之,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即教学目标和任务决定教学方法。
2.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个大的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由于这四大领域的课程内容各有其特殊的性质与类型,因此,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所需要的教学方法必然有所不同。如数与代数部分可用讲解法或讨论法,图形与几何部分常用演示实验法,统计与概率部分常用实验法或游戏法,综合与实践部分则可选择情境法。选择教学方法除了考虑不同领域知识的差异外,还必须考虑同一领域内知识的具体差异。
3.学生情况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判断教师讲课质量的标准就是看学生学的效果如何。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本条件和个性特征。教学方法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相适应。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心理准备情况、学习态度、智力发展水平、思维类型和个性差异等,以学生能够接受为原则,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例如,由于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思维水平也处于直观的、形象的阶段,因此,在低年级教学时,可选用游戏法、情境法、演示法等。而对于高年段学生,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可以选用讨论法或讲解法等。
4.教师自身的特点和素养条件
任何教学方法,只有适应教师自身的特点和素养条件,并为教师所掌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有的方法虽好,但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素养条件,自己驾驭不了,就不能在教学中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游戏法要求教师有一颗童心,对游戏活动具有一定的驾驭能力,但如果教师对游戏根本不感兴趣,不能较好地控制游戏局面,最好就选择别的教学方法。讨论法要求教师能够随着具体情况灵活地用语言表达对问题的理解,能够针对学生的问题作出适当的回答,但如果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得很肤浅,那么,遇到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各种不同看法,就不能随机应变地抓住实质,讨论的效果也就不会理想。教师的个别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素养条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个人优势,选择与自己条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5.教学时间和学校的教学条件
学校的教学活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每一学科的课时安排是固定的,每一节课的时间也是一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用教法时考虑教学的最佳效果,根据课时安排选择不同的教法,做到既能充分利用时间,又能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游戏教学法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即使在低年级教学中,也不能每节课都用这一方法。另外,学校的教学条件,如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和具体环境等,是影响教学方法选用的客观因素,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就会限制某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例如,虽然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促进学生对有关问题的理解,但是如果学校根本就没有多媒体设施,那么,也只能采用实物演示法或实验法了。
另外,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无论在理念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要考虑如何充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接受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上述理念,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就要考虑采用何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怎样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怎样恰如其分地体现学生和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有角色等。
总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在清楚常用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使用条件及各自的优缺点的前提下,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