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语文”到“学语文”,这才是语文课的美丽转身
“转身”在词典中有这样一个义项:转动身体,改变面对着的方向。既然转身,就得改变面对着的方向。这是常识。我以为,当下语文课的主要症结是过度地着力于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课堂上教师能够心甘情愿“让学”的还很鲜见。在家常课上,抑或公开课上,我们看到比较多的是教师在唱主角,总是不停地在忙活着、折腾着,讲究着“教”的一招一式,主宰着课堂的话语权,然而,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却被弃之一旁,沦为看客。这样施教,本末倒置,得不偿失。我们知道,课堂是一个有边界的师生互动的时空,在这个时空中,师生的活动此长彼消。倘若教师过度施教,繁琐分析,就必然会挤占掉学生本来可以自主阅读、实践探索的时空。这样,自然就会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减损课堂的教学效果。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教会”从根本上说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内化而学会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学生学习所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自己主动地学。所以,这种过度施教,从一定意义上说,做的是一种无用之功。这或许就是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根源所在,这也是当下语文教学所面临的一种尴尬。语文教学要摆脱这种尴尬局面,就得在课堂上真正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语文的乐趣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把课堂所面对着的方向由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主,让教师的“教”为学生更好地“学”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的美丽转身。
从“教语文”到“学语文”,不仅是语文课堂主体的一种转变,一种回归,还是语文课程特点的一种召唤,一种彰显。《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这就意味着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不是靠老师喋喋不休地讲析就能培育出来的,而是要依赖于且只有依赖于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才能得到形成和提高。这就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所以,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应该由以教师“教”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为主。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拥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语文实践的机会,才会在实践中把握住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方法,不断地形成和提高语文素养。而这,需要教师科学合理地利用文本资源,努力地为学生营造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语文实践的“场”,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亲历学语习文的实践过程,在倾听的过程学会倾听,在说话的过程中学会说话,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在写作的过程中学会写作,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文化品位。这才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最为美丽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