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能不爱数学
——“游戏中的数学”教学实录及评析
刘松: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校长助理
课堂实录
一、游戏引入
1.说反话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齐):喜欢。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做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称叫“说反话”。比如,我说“我看天”,你就回答“我看地”;我说“我朝左”,你就回答“我朝右”。明白吗?
生(觉得很简单,大声地回答):明白。
师: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来试试?
(很多学生举手,教师点了一位男生,该男生起身拿起话筒)
师:可以开始了吗?
生:可以。
师:我看天。
生:我看地。
师:我朝左。
生(感觉一点难度都没有,面露得意之色):我朝右。
师:我张嘴。
生:我闭嘴。
(很多学生在窃笑)
师(故意提高声音):我是男的。
(多数学生立刻大笑,该男生憋了半天没说话,显得很无奈)
生:我是女的。
(全场笑声四起)
师(同样微笑着):请坐,不能再说了,都变成女的了。
师(转向全体学生):谁愿意再来和老师比试比试?
(气氛开始活跃,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这次教师有意找了位女生)
师:可以开始了吗?
生:没问题。
师:我朝右。
生(满不在乎地):我朝左。
师:我看地。
生(窃喜,觉得很简单):我看天。
师:我越活越年轻。
(众生大笑,该女生很无奈,不好意思回答,教师催促回答)
生(没办法,只好说):我越活越衰老。
师:还有一句是我越长越漂亮。
(众生狂笑,该女生更不好意思说了)
生(举手做投降状,显得很无奈):我越长越丑陋。
(教师立刻走上前去,握住她的手说,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刚才仅仅是做了个游戏。继而转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都笑了,大家可不能只是笑,笑过以后要有思考。你们有没有发现,刚才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始终占着便宜,是谁呀?
生(异口同声):老师。
[评析:简单又好玩的游戏,一下子就让学生兴趣盎然,笑声四起;“笑过后要有思考”的关键性提示,又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关注游戏内在的规律上。]
师:对,由于刚才都是老师先说,按照这样的游戏规则,就很容易把你们逼到不好回答的境地。想不想反一下?
生(一起大声地喊):想。
师:好!咱们刚才说过的内容不许重复,谁来试试?
(此时,一些聪明又调皮的学生有了鬼主意,开始举手)
一男生:我来自天堂。
(全场学生大笑,我只好跟着笑)
师:你什么意思,想让我下地狱啊!
(怕他再出什么鬼点子,赶忙让其坐下,请了一位老实的女生,没想到,她一点也不肯嘴下留情。)
小女生(声音小小的):我很温柔。
(全场再次爆笑,我只好苦笑着)
师:看看你什么意思,我不就是看起来粗鲁了点,有话就直说呗。
(让女生坐下,请了一位小个子的男生,原指望他能说点正统的,让我喘口气,没想到他更“狠毒”。)
小个子男生:我长寿无疆。
(有的听课教师眼泪都笑出来了,我也忍不住笑起来)
师:你这个小鬼,什么意思,想让我英年早逝啊!行了,不说了,我到徐州来上一节课连家都回不去了。
(全班哄堂大笑。此时,学生已相当兴奋,完全没有了课前的紧张感,而我则趁热打铁,立刻转入正题。)
师:看来呀,在做游戏的时候,有时先说和后说结果会截然不同。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
生(满脸兴奋地大声答):好!
[评析:学生反过来先说,教师同样也不好回答。在这样的游戏体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游戏中有时先说和后说的结果会截然不同,从而为后面的在“抢18”游戏中探究必胜的策略作了很好的铺垫。]
2.数数游戏
师(故意卖关子):这个游戏好难的。
生(满脸期待):我们不怕。
师:好,既然这样,我就不客气了。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数数,规则是女同学先说1,男同学接着数2,女同学再接着数3,男同学接着数4……这样轮流下去,明白吗?
生:明白。
(全班学生大笑。在轻松的氛围中,教师指挥学生按照顺序轮流数数)
师:女同学开始。
女生(面带微笑):1。
男生:2。
女生:3。
男生:4。
……
女生:17。
男生:18。
师:停,就到这里。(面带微笑)我们真正要玩的游戏不是这样的,但与数字“18”有关。
[评析:此环节是生活中的游戏与数学游戏间的自然过渡。]
二、活动探究
1.出示问题
两人按自然数顺序轮流报数,每人每次只能报1~2个数。比如第一个人可以报1,第二个人可以报2或2,3;第一个人也可以报1,2,第二个人可以报3或3,4,这样继续下去,谁先报到18,谁就胜。请问谁有必胜的策略?
2.引导探究
师:谁愿意帮我们读读题目?
(一名学生主动站起来读题)
师:明白游戏的意思吗?策略是什么意思呀?
生:策略就是方法的意思。
师:对,怎样才能找到一定能赢别人的方法呢?请先独立思考。
(约两分钟后)
师:有方法了吗?
(几个学生说有方法了,大部分学生此时都很茫然)
师:这样吧,大家两人一组,过过招,试一试刚才自己想的办法管不管用?请开始。
(学生纷纷开始过招,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仔细听)
[评析: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前提,所以交流之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非常有必要。但此问题仅仅靠独立思考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在和别人的比试中才能有所发现,所以教师在此安排了足够的交流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和感悟。]
(大约过了5分钟)
师:可以交流了吗?
(大部分学生说可以,但有个别小组还在过招)
师:我们等他们一会儿。比过的小组可以再比试比试。
(大约过了几分钟)
师:都好了吧。老师做个统计,刚才赢了别人的同学请举手。
(约有一半的学生举起了手)
师:恭喜各位胜利者!你们当中有哪位同学很自信地认为自己一定可以打败别人?
(有几位勇敢的学生积极地举着手,教师任意选择一位,请到讲台前)
师:请问怎么称呼?
生:×××。
(教师转向全班学生,用带有些故意挑逗的口气说话)
师:×××同学很自信地认为自己可以打败你们,有没有不服气的同学?
(有很多不服气的学生举手。教师转向×××同学)
师:你觉得自己可以打败谁,就把谁请上来。
(×××环视全班同学,找了个他估计能打败的同学)
师(面对挑战者,微笑着):他说能打败你。请问你有没有什么要求?
(该生大大咧咧地说,没有任何要求。而×××却要求先说)
(两人开始对决。为了表述方便,现用甲代表×××,乙代表挑战者)
甲:1。
乙:2,3。
甲:4,5。
乙:6,7。
甲:8,9。
乙:10。
甲:11,12。
乙:13,14。
(全场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听两位同学的报数)
甲(面露喜色,暗暗高兴):15。
乙:16。
甲:17,18。
(甲获胜,洋洋自得。教师与乙握手,鼓励他失败了没关系,回到座位上后好好想想自己失败的原因。)
师:(握着甲的手)你真棒!先说竟然还赢了。如果你能再赢一次,老师就佩服你是真正的高手。(转向下面的同学)有没有谁敢再来挑战?我就不相信,没人能打败他。
(经教师这么一鼓励,很多学生举手。这次教师挑了一名同学,请上讲台)
师:请问你有没有什么要求?(教师有意偏袒他,可这位同学好像受了刚才教师的话的影响,竟然要求自己先说)
(两人开始对决。为了表述方便,现用丙代表新上台的同学)
丙:1,2。
甲:3。
丙:4。
甲:5,6。
丙:7,8。
甲:9,10。
丙:11。
甲(小心翼翼地):12。
丙:13。
甲(再次面露喜色,暗暗高兴):14,15。
丙:16,17。
甲:18。
(甲又一次获胜,非常高兴。教师与丙握手,鼓励他失败了没关系,回到座位上后也好好想想自己失败的原因。)
师(与甲亲切握手):你真了不起,先说、后说都能打败别人,你真是天下无敌呀!大家用掌声欢送英雄回到座位上休息!
[评析: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有意在教室里营造一种擂台赛的感觉,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两个同学的比赛中来,为发现必胜的规律作好铺垫。]
(听教师这么夸张地表扬甲同学,很多学生又不服气地举起了手)
师(面向大家):各位不要着急,刚才甲同学赢得好像有点诀窍,咱们先来分析分析。大家有没有发现甲同学在报到某一个数的时候声音就变大了,乐得脸上笑开了花,这个数是多少?
生:是15。
师:为什么报到15时甲同学就喜笑颜开了呢?甲同学不忙说,先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解释。
生:甲同学如果报到15,就一定能报到18。
师(故意装作不懂):什么意思?请你再说一遍。
(学生重复)
师:真的吗?我们来试一试。
(教师请甲同学与自己合作表演)
第一种情况:
甲:15。
师:16。
甲:17,18。
第二种情况:
甲:15。
师:16,17。
甲:18。
师(假装恍然大悟):果真如此,大家都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追问):抢到15后,如果别人报1个数,咱就报几个数?
生:2个。
师(继续追问):抢到15后,如果别人报2个数,咱就报几个数?
生:1个。
师:简单地说,就是与对手报数时要几个数组成一组?
生:3个数一组。
师:好!通过刚才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已经清楚,要想抢到18,就必须抢到15。现在的问题就变成了怎样才能一定抢到15呢?
(教师板书:18,15……)
生:抢到12。
师:真的吗?
(教师任意选一位学生,与自己合作表演)
第一种情况:
生:12。
师:13。
生:14,15。
第二种情况:
甲:12。
师:13,14。
生:15。
师(再一次用肯定的口吻):嗯,报到12后,只要与对手保持3个数一组地报数,果真能抢到15。
师:现在的问题又变成什么了?
生:怎样能保证抢到12?
师:对呀,怎样能保证抢到12呢?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快发现了规律)
生:必须报到9。
师:怎样保证报到9呢?
生:必须报到6。
师:怎样保证报到6呢?
生:必须报到3。
师:现在的问题就变成了怎样保证报到3呢?
(教师完整板书:18,15,12,9,6,3)
师(稍作停顿后,追问):是争取先说,还是后说?
生:必须想办法后说。
师:对,此时我们一定要发扬风格,想尽办法,争取后说。别人报1,咱们报啥?
生:我们报2,3。
师:别人要是报1,2呢?
生:我们就只报3。
师:非常好!我们就是要与对手始终保持3个数一组地报数。
3.小结规律
师:谁能总结一下,此种游戏规则下,必胜的策略是什么?
生:要争取后说。
师:仅仅后说就一定能赢吗?刚才不也有后说的人输了吗?谁还有补充?
生:别人要是报1个数,我们就要报2个数;别人要是报2个数,我们就要报1个数。
师:谁能更简洁地表达?
生:就是要和对手保持3个数一组地报数。
师:很好!谁能把这两条策略完整地说一说?
生:第一,争取后说;第二,和对手保持3个数一组地报数。
师(对着乙):你现在明白自己刚才输的原因了吗?甲自己要先说的,多好的赢他的机会呀,而你却输了,多亏呀!
师(对着丙):你现在明白自己刚才输的原因了吗?你自己上来就要求先说,虽然你的对手也有点糊涂,但你也是在铤而走险呀,输得太可惜了!
4.体验成功
师:必胜的两条策略你们都掌握了吗?
生:都掌握了。
师:好!想不想体验一下打败老师的感觉。
生(兴奋地齐声回答):想。
师:老师今天就牺牲一回。告诉我,要想赢我,谁先报?
生:老师,您请!
师:然后呢?
生:当然是保持3个数一组地报数。
师:好!那我就不客气了。
师:1。
生:2,3。
师:4,5。
生:6。
师:可以报两个数的。
生(笑答):嗯,我们不说了,只说1个数。
师:这帮小鬼这么机灵,还真不上当。
师:7。
生:8,9。
师:这回怎么知道要报两个数了呢?
生(笑答):当然,3个数一组嘛。
师:10。
生:11,12。
师:13,14。
生:15。
师:16(16,17)。
生:17,18(18)。
(教师最后还故意在挣扎,换了两套方案,也逃不了失败的命运)
[评析:打败教师,学生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甚至有的学生想都没想过,但今天不仅有机会,而且还真把教师打败了。这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策略的价值或者说数学思考的魅力。]
5.再次探究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掌握了这个游戏必胜的策略。如果该游戏规则不变,老师改一个字,变成谁报到18谁就输,必胜的策略又是什么?请想一想,然后与你的同桌再过过招。
(学生尝试、讨论。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认真倾听。约两三分钟后,教师走到讲台上。)
师:可以交流了吗?
生:可以。
师:好。刚才获得胜利的同学请举手。
(举手的学生似乎比上次少了些)
师:恭喜各位胜利者!还是老规矩,你们当中有哪位同学很自信地认为自己一定可以打败别人?请上来。
(依然有几位勇敢的学生积极地举着手,教师任意选择一位,请到讲台前)
师:请问你怎么称呼?
生:×××。
(转向全班同学,依旧用带有些故意挑逗的口气说话)
师:×××同学说他可以打败你们,有没有不服气的同学?
(此时,依然有很多不服气的学生举手。教师转向×××同学)
师:老规矩,你觉得你可以打败谁,就把谁请上来。
(×××找了个他估计能打败的同学)
师(面对挑战者):他很自信能打败你。没关系,老师帮帮你,请问你有没有什么要求?
生(可能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立刻答道):我要后说。
(两人开始对决。为了表述方便,仍然用甲代表×××,乙代表挑战者)
甲:1,2。
乙:3,4。
甲:5,6。
乙:7。
甲:8。
乙:9,10。
甲:11。
乙:12,13。
(此时,全场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听两位同学的报数)
甲(面露喜色,有点高兴):14。
乙:15,16。
甲:17。
乙:18。
(甲获胜,很开心。教师与乙握手,鼓励他回到座位上后好好想想自己失败的原因。)
师(握着甲的手):你真棒!果真赢了。可以再来一次吗?
(甲正高兴,当然没有意见,教师又选上一位挑战者)
师:请问你有什么要求没有?
(教师还是有意偏袒,可这位同学也好像受了思维定式的影响,直接要求自己先说。)
生:我先说。
(两人开始对决。为了表述方便,依然用丙代表新上台的同学)
丙:1。
甲:2,3。
丙:4。
甲:5,6。
丙:7。
甲:8,9。
丙:10。
甲(思考了一下,小心翼翼地报出):11。
丙:12,13。
甲(再次面露喜色,暗暗高兴):14。
丙:15。
甲:16,17。
丙:18。
(甲又一次获胜,非常高兴。教师与丙握手,同样鼓励他回到座位上后也好好想想自己失败的原因。)
师(与甲握手,大肆表扬):你真了不起,先说、后说也都能打败别人,你也是天下无敌呀!请大家用掌声欢送今天的另一位英雄回座位上休息!
师:刚才甲同学赢得也好像有点诀窍?谁发现了?
生:因为报到18就输,所以要想不输,就一定要抢到17。
师:说得好!报到18为输,其实与抢到17为赢是一个意思。怎样才能保证抢到17呢?
生:我发现了,刚才甲同学报到14的时候就开始笑了。
师:报到14,甲同学为什么就笑了呢?
生:因为按照3个数一组地报数,就一定可以抢到17。
师:怎样才能保证抢到14呢?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规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7,14,11,8,5,2。)
师: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保证抢到2呢?
生:先报。
师:先报什么?
生:先报1,2。
师:对。(面向丙同学)你很聪明,知道此时需要先报,但你只报了1,实在可惜。(面向乙同学)你也很聪明,对上个游戏必胜的策略掌握得很好,但现在我们的游戏规则改变了,原来的方法可能就不管用了,以后要学会变通。
师:谁能总结一下现在的必胜策略是什么?
生:先报1、2,然后与对手保持3个数一组往前滚。
师:说得好!“滚”字用得尤其好!很形象地描述了3个数一组向前推进的意思。大家想不想再来体验一下打败别人的感觉?
生:想。
师:打败谁呢?
生(一起用手指着教师):你。
师:好!我再牺牲一回。要想打败我,谁先开始?
生:我们。
师:请出招吧!
(师生开始一场没有悬念的对决)
生:1,2。
师:3,4。
生:5。
师:可以报两个数的。
生(笑答):我们就不说,只说5。
师:真聪明,还真骗不了你们。
师:6。
生:7,8。
师:9。
生:10,11。
师:12。
生:13,14。
师:15(或15,16)。
生:16,17(或17)。
师:18。
[评析:一字之差,题目就变成了另外一道题,但抢到18输与抢到17赢的道理是一样的。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了转化思想的妙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继续很有兴趣地去探究必胜策略的第二种情况。]
6.探求规律
师:刚才的游戏,不管是抢到18赢,还是抢到17赢,其中的“17”和“18”都是比较小的数。如果游戏的规则不变,但规定谁先抢到178谁赢,难道我们还要像刚才一样,从17或18开始,3个数一组、3个数一组地往前倒推吗?有没有更简便的办法让我们可以很快知道应该抢哪些关键的数字,应该先报还是后报呢?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别人商量。
(过了一会儿,个别聪明的学生开始举手)
生:用178除以3。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从178往前倒推,不断地减3,其实就是除以3。
(经他这么一说,很多同学恍然大悟)
师:说得好!连续减去同一个数,其实就可以用除法。请大家拿笔算一算,178除以3的结果是多少?
生:商59余1。
师:像这种有余数的情况该怎么办?请看黑板。18除以3,商几?有没有余数?
生:商6,没有余数。
师:这种情况下,是先报还是后报有必胜的策略?
生:后报,始终与对手保持3个数一组地报数。
师:17除以3,商几?有没有余数?
生:商5余2。
师:这种情况下,是先报还是后报有必胜的策略?
生:先报。
师:先报什么?
生:余数。
师:然后呢?
生:然后再与对手保持3个数一组地报数。
师:178除以3,商59余1。这种情况下,是先报还是后报才能必胜?
生:先报余数1,然后再与对手保持3个数一组地报数。
师:商59表示什么意思?
生:3个数一组,要59个轮回。
师:除数3,刚好和游戏规则中的什么有关?
生:除数3,刚好等于游戏规则中“每人每次只能报1~2个数”中的报数个数的和,也就是1+2=3。
师:好!游戏规定的数字从18改为17,又从17变成178,还有没有变成别的数的可能?
生:当然有。
师:能变多少个数?
生(有点犹豫地):应该很多吧。
师:是的,可以变成千千万万个数。但不管数字变成什么,我们都可以运用今天发现的解题策略,用除法去解决。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神奇及数学思考的魅力。]
三、实践应用
师:刚才玩游戏时,我们仅仅是在抢的数字上变化,规则和情境能否也改变一下呢?
(大屏幕出示游戏规则:
甲乙两人玩棋子。棋子总共有25枚,由两人轮流去拿,甲先取,乙后取。规定一次最多拿3枚,最少拿1枚,谁取得最后一枚棋子就算赢。问谁能赢?如何赢?)
师:大家先看看这个游戏和刚才的游戏有什么异同,再思考如何解决。
(学生试做,约1分钟后交流)
生:两个游戏表面上看是不同的,其实本质一样,都可以用今天我们总结的方法解决。可列出算式:25÷﹙3+1﹚=6……1。因此,甲只要先拿到1枚棋子,然后与对手保持4枚棋子一组地拿棋子就一定能赢。
师:游戏从“抢18”变成了“玩棋子”,规则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照这样变下去,游戏的形式可以无比丰富,但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始终不变,这就叫智慧,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评析: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的魅力——游戏的形式可以无比丰富,但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始终不变。学生在游戏中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就会逐渐产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我曾给几个年级的学生教学过,结果发现学生都非常喜欢,尽管它是教材中没有的内容。不知道为什么,我也非常喜欢本节课的内容,每教学一次,我总能收获一些惊喜和快乐。
20世纪90年代初,校园里逐渐开始流行一些活动课程,有些地方还经常举办一些数学活动课程观摩研讨课。记得有一次,我们学校要选人参加全市的数学活动课程专题研讨活动。我有幸参加了校级的选拔,选的课题就是“游戏中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我甚至别出心裁地安排了剪纸带游戏。没想到,这种教学方式遭到了当时来听课的市教研员及校长们的强烈质疑,我自然也失去了参加展示的机会。领导和专家的批评让我清醒了不少,意识到课堂教学是要讲究科学性的,不能太随性。此后,尽管我有10年时间不敢再去教学这一内容,但我对它的喜爱却丝毫没有减少。2004年,我当选学校的首席教师,按规定需要上一节展示课,我以“必胜的策略”为题,面向全市的数学教师,又一次教学了这一内容,效果不错,但并非十分理想。但些许的成功让我看到了希望——这一内容一定可以开发成一节好课。此后,我借鉴了许多人的经验,反复研究,其间还有幸得到了黑龙江省教研员高枝国老师的指点,直至2007年,才基本形成了如今的教学思路。2007年4月7日,我应邀到上海市幸福路小学上课,教学时选的正是这一内容,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目前这样的教学设计当然不是完美的,但为什么十几年来,我对这节课的内容总念念不忘?我想自然是这节课本身的魅力使然。试想,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体验不到数学思考的魅力吗?能感受不到数学的神奇和价值吗?能不觉得数学好玩吗?有了这样的情感,学生能不喜爱学习数学吗?
专家点评
最近听了刘松老师的这节观摩课,我颇受启发。我认为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观摩课,不论是教师的教态语言、教学思路,还是知识点的落实,都无可挑剔。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掌握,更表现为能否进行自主探究,能否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活性、综合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师应在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我认为刘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1.课堂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堂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兴趣是推动儿童学习的内驱力,数学学习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尽兴“玩”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后,就会激发起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上课时,刘老师以“说反话”的游戏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简单又好玩的游戏,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很快就兴趣盎然。“笑过后要有思考”的关键性提问,又能引导学生去思考游戏内在的规律。
之后,虽然玩的还是同一个游戏,但调换了说话的顺序,让学生先说,教师后说。学生反过来先说,教师同样也不好回答。在这样的游戏体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说话的顺序对游戏的结果影响十分大,从而为之后的探究埋下了伏笔。
2.课堂是学生积极探索的课堂
从刘老师教学的这节课中,我能充分感受到刘老师既是在步步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实实在在的探索过程,无论是简单的问题还是难度较大的问题,无论是常见的问题还是罕见的问题,学生都有兴趣去探索、操作、找出答案。
在“抢18”游戏中,刘老师运筹帷幄,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抓住了学生喜欢玩游戏、对竞技类游戏尤为感兴趣的特点,在课堂上有意挑选了几组学生进行比赛。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促使学生在关注输赢的同时思考取胜的策略,为之后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必胜的规律作好铺垫。
3.课堂是学生思维的课堂
在“抢18”游戏中,当两个同学做完游戏后,刘老师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两个同学的输赢上来。从“大家有没有发现甲同学在报到某一个数的时候声音就变大了,乐得脸上笑开了花,那个数是多少”这个问题入手,把抢18转化成抢到数字15,12,9,6,3,然后师生共同验证规律的正确性。之后,刘老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出玩这一游戏必胜的策略:第一,争取后说;第二,和对手保持3个数一组地报数。
在总结出规律之后,刘老师再次让学生体验。其中学生战胜教师的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策略的价值及数学思考的魅力。
随后,刘老师再把游戏规则中的“胜”改为“输”字,一字之差,游戏就变了,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是一样的。这里不仅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了转化思想的妙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仍然保持着高涨的热情,想要继续探索。
课堂上学生保持着活跃的思维,但又并不是对什么问题都去细细思考,这就是刘老师的高明之处。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是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课堂,但是实际上,它始终处于刘老师的掌控之中。
总之,听了刘老师的这节课,我真的收获很多,无论是他幽默睿智的语言,还是他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转化思考的方式,都激励着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丰富和提高自己。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小学教师 林永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