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从“教语文”到“学语文”,课堂应该呈现出何种状态

“学语文”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实际出发,遵循学习规律,充分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这里,试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审视“学语文”的课堂的基本的状态。

1实践是自主的

“学语文”的课堂,学生对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权力。他们可以各取所需,自主安排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对于生字新词,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一认自己还不认识的字,读一读自己还读不准的音,写一写自己还不会写的字。这样,就把识字写字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在一种宽松自由的情境中,快乐地识字写字,训练识字写字的技能,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的习惯,提高识字写字的质量。又如,对于朗读课文,他们可以把自己认为最难读好的段落练一练,可以把自己最喜欢读的或者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可以把自己最有把握读好的段落读给同桌或者全班同学听一听。这样,就把朗读的主动权给予了学生,激发了朗读的兴致,使他们在一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氛围中,用心体察、揣摩课文的朗读,以展示出自己最佳的朗读水平,训练朗读的技能,培育语感,从而把课堂变成了展示学生自我进步和发展的平台。

2思想是自觉的

语文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思想活动。“教语文”的课堂,学生的思想是被教师牵引着的,是被动的;而“学语文”的课堂,学生的思想是被文本召唤着的,是主动的。“学语文”的课堂,学生的思想总是能动而又自觉的。这种思想展现了一种过程——展现了文本向学生的思想发出邀约后的一种思维的过程;体现了一种方法——体现了学生摆脱文本邀约给自己的思想带来压力的一种思维的方法;呈现了一种见解——呈现了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去思想后的一种思维的结果。学语文,有了思想的参与,才能开启心智,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想,潜心会文,熟读精思,产生思想。语文课上,要让学生能够自觉地思想起来,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静思默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其次,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且能自由表达的思想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思想倾吐出来,要鼓励学生“争论”,更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

3表现是自律的

“学语文”的课堂,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能够把学习当做一种享受,自觉地控制和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追求一种最佳的学习效果,获得一种最佳的发展。因而,在课堂上,他们能够把心沉潜于语言文字所营造的世界之中,或静心临写,一笔一画地书写汉字,尽情享受书写汉字所带来的审美体验;或静心阅读,穿行在文本的世界之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尽情享受阅读所带来的高峰体验;或静心批注,圈点勾画,书写感受,尽情享受动笔所带来的丰富智慧;或静心聆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尽情享受着洗耳恭听所带来的丰富的感受。这种自律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智慧。这种自律的表现,是语文课堂应该呈现的一种美好的境界。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课堂要呈现出这样的境界,需要教师付出爱心,倾注智慧,慢慢地养育。

4交流是自信的

“学语文”的课堂,是学生交流思想、展示才情、分享智慧的天地。这个天地是向四面八方打开的。学生在这里能够畅所欲言,自信地与同伴、与老师交流对话,分享收获。这种自信,来自于师生的宽容:能善待学生的错误,允许出错。其实,错误在课堂上也是精彩的、美丽的,因为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就是在不断的识错纠偏的过程中完成的。要不,怎么会有“吃一堑,长一智”“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之类的说法呢?当然,这种自信,更需要教师的养护,课堂上要善于捕捉时机,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上,有了这种宽容,有了这种养护,学生的交流言说就会少一些顾虑,多一些自信。这样,课堂的交流言说就会丰富起来,生动起来。事实上,这种自信的交流言说,带给学生的不是痛苦的折磨,而是快乐的享受,不是灵感的泯灭,而是个性的张扬,不是百般的无奈,而是生命的成长。这是多么美丽的境界啊!

5运用是自如的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文文字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把字写正确、写漂亮,能把话讲明白、说清楚;能把文章读通顺、写明白。所以,“学语文”的课堂,要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的过程中,潜心会文,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当妥帖,理解课文这个“例子”,并能适时迁移,巧妙运用。请看《学会查“无字词典”》的教学片段。

师:爸爸是怎样解释“骄阳似火”的?请把文中有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读课文,用笔勾画相关语句)

生(读):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请你们再仔细地读读这句话,体会爸爸解释“骄阳似火”的具体方法。

(学生自由读句子体会)

生:爸爸是用他所看到的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的。

师:你们也能像爸爸这样用身边的一些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吗?

(出示句式:你,,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生:你瞧,烈日当空,连马路上的柏油都快晒化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你是用马路上快晒化的柏油来解释“骄阳似火”的。

生:你听,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喉咙都叫哑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你动用了听觉,用知了的叫个不停这个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很好!

生:你摸,水池里的水已经有些烫手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看来,你们已经学会查“无字词典”了,学会查“无字词典”真有意思!

如此教学,立足文本,关注语言,强化体验,全方位地、立体化地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语言特点,自然而又巧妙地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外化为生动的语言,学语习文,迁移运用,训练能力。

6生长是自然的

课堂是学生生长智慧的地方。“学语文”的课堂,能够聆听到学生生命成长的拔节声。学生在课堂上找到了一种做主人的感觉,能自觉地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他们的语言智慧变得丰厚而灵动起来,思想情感变得丰富而深邃起来,进而能够拥有一种自能读书、自能写作的智慧和习惯。其实,这种生长就如同庄稼生长一般,是一个自然而又舒缓的过程。所以,学语文是一种慢养的艺术,得有一种“孩子,你慢慢来”的定力和耐性,使语文课堂能够更加合乎语文学习的规律,更加贴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让儿童在语文课堂上从容地行走,自然地生长。

变“教语文”为“学语文”,使语文课回归它的本然状态,让语文课拥有了它本该具有的一种美丽的风景。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本真诉求。

本章目录 共计3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