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放飞个性:课堂的活力迸发

审视现今的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依然太多,统一的教科书,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解读方式,统一的练习和试题,统一的答案。如此统一的教学怎能培养出个性灵动的人才呢?我以为,放飞学生的个性,就得打破这些统一,重构我们的课堂,使语文课堂能够少些约束,多些自由,少些灌输,多些沟通,少些否定,多些呵护,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语文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舞台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天地。

1少些约束,多些自由

我们长期习惯于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许多硬性规定,课堂上,学生缺失了自由,丧失了自主,只能习惯性地按照教师的“吩咐”进行机械操练。这种课堂,何以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以为,改变这种境况,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营造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

走进现今的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总是对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近乎苛刻的要求。诸如,坐要抬头挺胸,双手背后;发言要先举手。倘若坐得不够端正,就会被视为上课不专心而招致老师的批评;要是发言不事先举手征得老师的准许,就会被当做扰乱课堂秩序而招来老师的训斥。殊不知,发展个性是以宽松民主的氛围为前提的,因为只有宽松的教学气氛,融洽的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释放潜能,显露个性和才华。这就要求我们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与学生之间建构起民主、友善的新型关系。课堂上,少给学生以规矩的约束,多给他们以充足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要他们上课能够神情专注,积极参与,至于坐姿如何可以不在意,发言是否举手可以不计较。倘使如此,我们就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了。第二,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权利。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忽视学生的个体意识和独立自主,而把学生看成被动的知识接收器。课堂上更多的是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学生更多的是无条件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这种越俎代庖式的教学,往往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也扼杀了学生的悟性和灵性。现代教育理论清楚地告诉我们: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对教育影响有着自己的取舍选择和意趣重点。所以,语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切实地从学生的“期待视野”出发,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少给学生以学习的指令和约束,多给他们以自主选择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尽显他们的思想个性。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在脑海中展开想象,然后说一说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这是一个富有弹性且能显现个性的问题设计,它不仅能展示学生自读自悟课文的过程,而且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创造了条件。所以,当问题提出之后,学生都能围绕问题,兴致盎然地、无拘无束地阅读自己最喜爱的段落,并能对文章作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就连平时很少举手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地参与,发表了理解和收获。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吗?

本章目录 共计3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