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些灌输,多些沟通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学生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中受到心灵的撞击,从而产生“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缺失导致课堂沟通的匮乏,这是至今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未得到真正改变的症结所在。其实,“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缺失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把自己的角色由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和知识传授者转换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少给学生以知识的灌输,多给他们交流沟通的时机,让他们在自我探究的实践中,在和谐互动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培育能力,发展个性。我以为以下两点显得十分重要。
其一,给学生创造开放的思维空间。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语文实践中,由于知识水平、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差异,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且能自由表达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使每个人的特点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如,在教学《落花生》时,我提出了:“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释。有的学生从教材的原意出发,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的人;有的学生则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认为现在已经是市场经济了,一个人应该像苹果、桃子、石榴那样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再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还有的学生这样认为,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它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吗?因此,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学生的这些丰富多彩的真知灼见,正是他们进行多向思维的结果,这些观点无一不是打上了个人思想的烙印,无一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其二,让对话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
《课程标准》指出:“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提出必将打破传统理念对教学的束缚,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当然,这种对话不是以往那种师生之间简单化、线形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与文本之间多层次、多维度、多范畴的信息与情感的交流、传递和反馈。比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我一改常规的教法,设计了“主人公阮恒到底愿不愿意输血?试着从文中找出依据。”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有的学生抓住了阮恒输血前“举”“放”“举”的动作,体会到主人公既想输血又怕输血的矛盾心情;有的学生抓住了阮恒献血时的三次“哭泣”和三次“制止”的痛苦表情,体会到主人公既害怕输血,又甘愿为朋友献血的复杂心路历程。通过讨论,学生对阮恒有了深刻的认识:由于对输血的错误认识,他在输血时痛苦加剧,然而为了不让医生停止输血,他一次又一次地竭力制止哭泣,他是心甘情愿地为朋友献血的。此时,阮恒那纯朴、善良的心灵感染了每一个学生,大家对他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实践证明,这种讨论的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投入自主学习的实践,还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进而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的沟通。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消失了,从而使一个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来发展合作精神、共享知识经验、实现自我超越的课堂教学的新格局得以形成。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教学状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