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简约之美——谈汉语的特点(一)

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我们的语文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使学生体悟到母语的特点和母语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及学习母语的兴趣。

那么,汉语的特点是什么?汉语美在哪里?

我想起了余秋雨《霜冷长河》中的那篇《绑匪的纸条》。文中写一个撕票杀人的绑匪,因为一个纸条而露出马脚,最终被绳之以法。那个纸条是他写给被害人家属的,内容是“过桥,顺墙根,向右,见一亭,亭边一倒凳,其下有信”。余秋雨评论:“写这张纸条的罪犯……竭力想把句子缩到最短,减少信号量,但他忘了,文字越简缩越能显现一个人的文化功底。”“这个句子读起来既有节奏又有音韵……是长期读古文、写旧体诗的习惯的自然流露……时至今日,能有这般表述本能的人已经不多……”破案的结果,罪犯是一个大学教师。

余秋雨的话有三层重要的信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讨论:一是“文字越简缩越能显现一个人的文化功底”;二是简缩的文字“是长期读古文、写旧体诗的习惯的自然流露”;三是“时至今日,能有这般表述本能的人已经不多”。

文字简缩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现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表意也要明白而不能晦涩,否则便是苟简),这就涉及汉语书面语言的特点。

汉语的书面语言,即中文,以简约为特点,以简约为美。简约,即简洁扼要,词少意多,也就是余秋雨所说的“文字简缩”。简约又衍生出厚重、丰腴、隽永等表达效果,这就是简约之美。

这种现象与汉字有密切的关系。汉字是表意文字,笔画繁多,不易书写,特别是在商周时期,甲骨金文,刻铸尤难,文字求简,自在情理之中。同样,因为汉字表意,即使简约,仍能达意,且别有韵味在。作家伍立杨说:“汉字的奇特在于寓丰富于简约。”语言学者申小龙在《语文的阐释》一书中也说:“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汉语的语词往往言简而意赅。汉语的行文也讲究辞约而意丰。”

本章目录 共计3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