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把握识字教学的要点

1要与儿童生活结合

《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确立了体现大语文观的生活语文,具体到识字教学方面,就表现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因此,识字素材要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应是一些生活中可见、可闻的事物。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3”与“识字4”的课题分别为“在家里”和“操场上”,所选取的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两个场所,通过学习家里的物品来认识“沙、发、台、灯、电、视”等,通过对一些课间体育活动的介绍来帮助儿童认识“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等常用词语。这样,学生在课内所学的词语,可以在学校、在家里经常使用,无形中帮助了记忆,这样的记忆源自实践、源自生活,而不再是“以本为本”的机械背诵。因此,孩子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些生字。

2重视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北师大版教材的《丁丁冬冬学识字》中,丁丁和冬冬常常以问题的形式引起同学的思考,而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点出了识字的方法,如一年级下册中第十四课的识字,就有这样的提示性问题:“这些字为什么都有木?”“这些字为什么都带草字头?”“这些字和竹子有关系吗?”等,这些问题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汉字的构成,探寻识字规律,把握识字技巧。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计有趣的活动,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正确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活动中学会学习。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木字旁时,可以通过“家里还有什么东西写出来带木字旁”等问题帮助学生联想、思考,把握识字规律。在帮助孩子认识草字头时,设计“看一看,菜市场里还有哪些东西的名称写出来带草字头”的作业等,让学生觉得原来生活就是学习本身,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有所学、有所得。

3把握好“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要求

《课程标准》在识字、写字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因此,教材都采取了识字、写字并行的方式,在生字的编排上,都体现出“会认”多于“会写”的思想。小学生刚入学时识字晚、速度慢、要求高、数量少,从而阻碍阅读。这似乎一直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瓶颈”,不仅不能满足学生自身智能发展的需要,也无法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所谓“识写分流”,一是指“识字”与“写字”在教学体系上各成序列,有联系但不并行,改变识什么字就写什么字的方式;二是指“识字”与“写字”教学在时间上不同步,识字在先,写字滞后半步。“多认少写”即是与之相辅相成的目标。

如人教版一年级安排认识950个常用字,写其中的350个。二年级安排认识850个常用字,写其中的650个。一、二年级总共要求认识1800个常用字,会写其中的1000个,要求认识的字,大体按照出现频率由高到低来编排。一年级上册要求认识的400个字,都是高频字,可以覆盖日常阅读书报用字的50%。学生认识前四册安排的1800个字,可以覆盖书报杂志用字的90%以上。此时,学生已初步学会了查字典。也就是说,到二年级时,学生阅读书报已基本上没有文字障碍了。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实验教材将认字速度差不多提早了一年。这对于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力,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一生的发展,都有非同小可的意义。教材中部分生字,只要求学生认识,即在课文中认识,换个地方、换个语言环境还认识,大体知道意思;不要求学生具体分析字形,不要求书写,这些任务留待安排书写时完成。这就使认字的任务变得单纯,降低了要求,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材中要求写的字,按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独体到合体顺序来编排,体现了写字的规律。一年级上册只要求学生写100个字,每课一般3个,最多4个。全册很少写合体字。第一课学写“一、二、三”3个字,主要练习横画。第二课学写“十、木、乔”3个字,主要练习竖、撇、捺。这样的编排,生字量少易写,受到师生的欢迎,既能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写字的质量,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

4重视写字教学

前人十分重视写字,可是所写的不是按“三、百、千”的顺序,而是另有一套,即“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分几个步骤:第一步写大字,首先描红(有的还先把腕)、仿影,进一步是写米字格,再进一步临帖;大字写得有点基础才写小字。识写是不同步的。

这几十年,小学生字写得不大好,主要原因是丢掉了传统的好经验,既不描红也不仿影,过早地离开了倚傍自由发展,写出的字,笔画像火柴棒。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只管写得对不对,不管写得好不好。苏教版借鉴前人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提出了“识写结合,描仿人体”的写字教学训练思路。由于过去是先搞集中识字,用的又是毛笔,所以识写是不同步的。我们今天起步写字用的是硬笔,而且坚持识写分流,多识少写,所以识写可以同步。识写结合,相辅相成,相互巩固。写认得的字,因为学过它,大体知道它的形体,写起来容易些;通过写,又可以巩固对它的认识。实践证明,这个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苏教版对写字教学十分重视。他们提出的“两根柱子,一条龙”的整体框架,这“一条龙”指的就是写字训练。写字训练不是光抓一、二年级,而是一抓到底。教材在就是描红仿影,也是一描到底、一仿到底。教材在低年级主要安排了铅笔字的训练,要求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中年级主要安排了钢笔字,要求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高年级则进一步要求写钢笔字时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还要用毛笔书写正楷,并体会汉字的美。此外,还安排了使用和保管钢笔、毛笔、墨水、墨汁等书写工具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什么要搞“一条龙”?这固然是因为学生练字非短期内可以奏效,需要持之以恒,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写字的育人功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转变课程功能,要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正是苏教版重视写字的重要原因。

5重视对语文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应十分重视语文教材对学生的陶冶作用,注意教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方面是韵语识字的经验。在识字教学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个不能表音的单字,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枯燥乏味,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勉强学了,也不容易记住,这是学习汉字不利的一面。但正是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就非常容易构成整齐的词组和短句,也非常容易合辙押韵。相比之下,要比多音节的拉丁文字容易得多。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这显然比学一个一个的单字好,比一上来就念参差不齐的句子好。启蒙识字课本差不多都是韵语的,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因为非常有效,所以一直流传下来。凡是不采用这个办法的,不管作者有多大的权威(如朱熹的《小学》),都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甚至被淘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充分吸收了这个经验。如“词串识字”(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椰树骄阳海岛/牦牛冰雪高原)、“认一认”(人口手足/舌牙耳目/金木水火/山石田土/虫贝鱼鸟/羊犬龟鹿)、“成语歌”(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

另一方面是读书识字的经验。传统蒙学最主要的识字方法是读书识字(即所谓随文识字),即便是开始阶段的集中识字,也是在诵读韵文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条经验对今天的识字教学仍有现实意义。识字是为了阅读,儿童认识了生字,是不是就能阅读课文了?还不能这么说。小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如果把每个字的细枝末节看清了才能识别,那就无暇把这个字放到上下文中去领悟语义,也就不能顺利进行阅读。因此,阅读对汉字识别的要求就是不仅要能识别,而且要达到“自动化”的整体认知。也就是说,不必看清字的每一个细节,只要看到字的轮廓或特征,就要能准确无误地加以识别。只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儿童才有可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语义,从而顺利地进行阅读。况且儿童的心理发展也是先整体后局部、细节。由此看来,孤立地教儿童识字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坚持识读同步、寓识于读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恰当地处理好识字与阅读的关系。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这是大前提。识字又要兼顾到与阅读的结合,这是应予以注意的。如一年级上册“识字1”中的《一去二三里》,其用意是借这首诗的语境来学10个数字,这是教学重点。学会了这10个生字,又要将它们放到这首古诗里去诵读,从而训练学生“自动化”地整体认读汉字的能力。此外,“词串识字”是韵文识字,自然应以识字为主,但也要让学生诵读。将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就好比使应征入伍的新兵尽快投入战斗,让他们在战斗中历练,尽快成为合格的战士。

 

本章目录 共计3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