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悦“读,滋养心灵的”鸡汤“(一)

一、书香流溢:这是时代的呼唤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营造书香社会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此时,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只让孩子们阅读语文课本上的那些文章,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了。扩大孩子们的阅读量,拓宽他们的视界,丰富他们的积累,让他们的周身弥散着书香,这已是时代的最强音。新的课程改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做出了十分明确的规定:

“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其中,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二、与书相伴:这是孩子的诉求

其实,大多数孩子还是比较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但是他们往往苦于成天忙于应付老师和家长布置的这样或那样的作业,就连星期天,也要疲于奔波,去上各类的辅导班,根本没有时间来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也没有机会享受读书的乐趣。即使有些孩子挤出了少许时间来阅读一些“闲书”,也会招致家长的埋怨和指责,他们认为孩子阅读课外书籍一是浪费时间,二是影响学习,与其把时间花在阅读“闲书”上,还不如用来多做些题目,以换取比较好的考试分数。

我们该如何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呢?这里,我们不妨先来听听孩子们的心声——

学生1:在假期中,我的最大心愿就是走进书的世界,与书交朋友,因为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是有时我读一本书时读不太懂这本书想表达的意思,我多么希望爸爸妈妈能与我共读一本书,这样我就可以和他们交流了。

学生2:读书是我生活中最快乐的事,但我的老爸不太支持我读课外书。比如,我在读我喜爱的《淘气包马小跳》的时候,爸爸老是不让我读,说这是闲书,读了没用,还会影响学习。

学生3:我喜欢读一些有精彩的故事情节,能够感动人的书。因为这些书,第一,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读书的乐趣,第二,可以让我们去体会感情,学会感动。可是这些我喜欢读的书,父母不让我看,老是叫我读一些作文,说这样可以尽快提高作文水平。

学生4:假期中,我要好好放松一下啦!不过在放松的同时,我也不会忘记读课外书的哟!我会在假期中花大量的时间来读课外书,因为书是我的好伙伴,我喜欢一些校园小说。可是爸妈总是望女成凤,给我买一些既深奥又没意思的书来让我读,比如四大名著等。这些书,我一是没兴趣,二是读不懂。哎,爸爸妈妈,你们真不了解我的心啊!

听了孩子们的这些话语,作为教师、作为家长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左右孩子的选择呢?其实,孩子也有本该属于他们自己的读书方式,作为教师、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去阅读适合他们阅读的、他们也喜欢的书籍,从而真正使他们到书中去寻珠觅宝,享受快乐。

本章目录 共计3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