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等文学作品在教法上应注重什么(一)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应注意文学作品的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的区别。要把握好文学作品教学的要素,首先要理解为什么要把文学作品放到语文教材中来学习,即语文与文学的关系。只有正确把握文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才谈得上使用什么样的教法。
1明确“语文”与“文学”的关系
“语文”是一门学科,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一样,担负着传授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的基本使命。从学科的角度来看,“语文”即指语言文字,包括听、说、读、写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文学”是艺术,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它要求通过形象体验,获得人文素养的提高。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与语言文字的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靠语言文字来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好的文学作品能够对人的灵魂和情操起到净化和陶冶的作用,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帮助他们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语文教育中,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不但可以感受作者的思想、灵魂,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更可以借助作品,起到学习、复习和巩固语言文字的作用。鉴于文学与语文的这种密切关系,特别是文学有利于教育的特殊作用,在不必独立开设文学课程的情况下,把它放在语文学科中,共同构成语文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妥当的。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但往往忽视语文的人文性,甚至以极富时代感的思想性来替代人文性,致使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关系含混不清。事实上,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应有自己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学教育得以真正实施。小学阶段是儿童情感、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为儿童丰富情感、高尚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2关注文学教材教法的独特性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存在着以下几种偏差:
①文学教育被长期忽视。小学语文教材中尽管有数量可观的文学作品,但这些文学作品大多作为语言训练的素材来使用。一些文学作品,被人们根据语言训练目的的需要,加工成一篇篇“规范”的“记叙文”,当做读写训练的“例子”来使用。在这里,文学作品已然成了语言教育的工具,文学自身的独特价值无法得到体现。
②文学教育的目的不明确。作为“课文”的文学作品,在选材时,其思想教育性往往被放在第一位。课堂教学中对“课文”中心思想及作者思想内涵的过分追求,使得语文教育的过程变为精读细讲一篇篇“课文”的过程;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在全面理解教材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作者的思想内涵。文学教育目的不明确,使得文学作品的教学目的最终也陷入机械、形式化的技能训练中。
③缺乏文学阅读方法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文”的阅读指导侧重分析、推理、归纳等基本技能,缺乏对文学阅读方法的研究。阅读往往仅停留在用是非对错和善恶美丑等纯是非、纯道德的标准来对作品中的人、事进行思考判断,造成儿童的阅读思维方式机械、单一。特别是有些课文的结尾会带一句结论性的话,这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儿童对文学作品的感受,束缚了儿童思维想象的空间,导致儿童在阅读时缺乏童心、童趣。语文课变成枯燥无味的作品分析课,甚至与思想品德课混淆。
造成以上偏差的根本症结在于教师对语文和文学教育的区别和联系分辨不清。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上的暧昧、含糊,才出现教学指导上的偏差,从而导致了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少慢差费”,甚至两败俱伤。在语文教育中,语言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引导他们了解语言学习的乐趣和方法,发展以听、说、读、写为主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语感及学习语言的兴趣。其宗旨在于让学生了解语言知识,懂得并学会运用语言。而文学教育的目的则不同,它让学生通过与文学的接触,在养成热爱文学、热爱读书的习惯与态度的同时,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审美能力,进而达到正确认识生活、感受人生、了解社会、学会思考与分析等目的。
语言的学习注重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抽象方法的学习,通过学习,达到“求同”的目的。而文学则强调感受,注重感悟,强调通过形象体验,通过与作者心灵的碰撞实现认识上的升华。它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直感”和经验。与作者经历相同者,达到共鸣;与作者感受近似者,能从中得到某种启示,引发思考;而与作者体验不同者,则可以从作者的感受中积累人生经验,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综上所述,担负着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双重任务的语文教育,其教育目的应包含上述两大方面。其中,文学教育间接地实现着语文教育中语言教育的目的;语言教育目的的实现,又有利于文学教育的更好实施。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上的不同,决定着二者虽然都可以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但不能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