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爱读书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相信每位语文教师都知道读书对学生学好语文、丰富人生的作用。江苏少儿出版社总编、著名作家祁智有个比喻:阅读的价值就是种树的价值。打个比方,我今天没有凳子,那么我种棵树,我种这棵树,我当然可以打一个凳子。但是,如果说一棵树就是为了打一个凳子,那就把树的作用机械化、庸俗化、简单化了。一棵树可以做一个凳子,但是一棵树也可以使水土不流失,它可以是一道绿色的风景,它可以让果实累累、让繁花锦簇,它可以让老人在下面乘凉、讲故事,它可以让孩子拴一根长长的线放风筝,它还可以屹立千年,成为风雨沧桑的见证。一棵树的价值有这么大,所以我说一棵树的价值就是我们阅读的价值。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把阅读的价值发挥到最大,那么它就不是一棵树了,而是一片森林了。
可见,读书不仅仅是一个语文教学的问题,它可以影响到人的一生和社会,语文教师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但是,提到读书,绝大多数语文教师也深感困惑。有人说:在应试教育的猛烈炮火下,在全社会追求快餐文化、浮躁和功利导致阅读营养不良的现状下,在全民阅读风气减退、阅读质量普遍下降的社会背景下,在作文选、练习册和“超文本”充斥市场的恶劣环境下,读书——想说爱你不容易。怎么让学生爱上读书?这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和突破口。
1学生不爱读书的原因归类
要研究怎么让学生爱上读书,首先要弄清当前学生不爱读书的主要原因。经过调研,大体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①读书环境与条件的不具备。很多学生说他们每天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有做不完的试卷、练习题,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读书?很多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读书的目的,强行规定读书的数量和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最终成为走形式,难以达到读书的实效,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对读书的热爱了。
有效的读书活动的开展的确需要时间、精力和愉悦的心情作为前提。如果不为学生营造读书的环境和氛围,不给学生读书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读书将是一句空话。因此,读书环境与条件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解决。
②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在读书指导中,以表面的高效为目标,追求一种“短平快”式的阅读,或只关注量而忽略了质的追求,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还有一些教师受应试驱使,让学生读书的目的也是应试,于是让学生读的大多是短篇,或者一些经典片段,以此对他们进行阅读考试题的训练,甚至用作分段、写段意、理解句子或修辞手法等的练习。有的教师把阅读作文选也当作读书,更有教师概括名著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期望的读书活动,学生更难以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更谈不上从阅读中真正受益。
③师资水平和指导方法研究的欠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都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怎样指导学生读书并不明确,因此往往导致学生的读书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让学生选择什么书来读?什么书适合什么年龄段的学生读?读书应该有怎样的要求?怎样对学生读书进行指导与评价?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课题。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不重视,对读书指导的研究十分落后,影响了读书教育的开展和质量。在读书活动中,教师要担负起推荐读物、组织指导阅读活动与评价等责任,所以我们要着力提高教师对读书指导的能力,鼓励教师多读书,提高各方面的文化修养。
2解决的措施与建议
①从兴趣入手
大家都知道学习要从兴趣入手,读书也是一样。因为我们让学生读书的目的不仅是让他们通过读书启迪心智,也不仅是让他们掌握读书的方法,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读书的热爱和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有可能自主地选择图书,让读书伴随一生。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读书的黄金时段,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够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读更多的书,为他们打开一扇感受经典的大门,将来他们所感受的生活的境界会很不一样。而且,由此形成的对生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不一样。所以,今天让学生多读书,也可以说是为他们铺垫明天的幸福生活之路。把学生引入读书之门,小学语文教师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调动学生读书兴趣的方法很多,首先是要减少阅读的功利性。
不一定让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就必须马上写读书笔记;也不要指望学生读了两天书考试成绩就一定上升;不一定非要求学生把成人认为最具教育意义的书拿来读。在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初期,选择“有意思”的书可能比我们主观认为“有价值”的书更重要。
常听一些老师抱怨学生不喜欢读书,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我们提供给他们感兴趣的图书了吗?孩子关心的是书读来是否有趣,内容是否贴近他的生活。板起面孔,把一本书硬塞到孩子手里是不能引发他们的读书兴趣的。所以,选择孩子喜欢的书,和他一起阅读,一起经历阅读中的喜怒哀乐,一起交流阅读的感受……不知不觉间,孩子慢慢就学会如何在书海畅游了。
其次,在读书要求上要尽量减少强制性,营造宽松氛围,并分层要求、分类指导。
对小学生读书进行适当引导是必要的,正如国家制定基本的课程计划时,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多地强调共性、基础,而到了高中阶段则开始相对地更偏重个性与自主选择一样。但教师的选择和推荐,我们建议要有一定的范围,而不是一刀切、齐步走。
同时,我们所说的读书,也绝对不是仅指儿童文学类的书,也包括科技、说明、传记和随笔等各种文体的读本。一本很好的科幻小说说不定就能引发一名儿童对科学探究的理想,造就一名未来的科学家;而一本体育明星的传记,说不定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体育事业。读书活动相比习作等其他语文基本功训练具有极大的个性化特征。因此,在要求中一定要比其他领域的目标更注意弹性和坡度,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课外阅读最终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受用终生。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的监督和引导,但是如果教师的作用仅仅在于鞭策和督促,所采取的措施仅仅是任务式的硬性规定,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还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的将不再是身心的愉悦,而是为完成任务而产生的沉重与无奈。学生用心读书了,被书中内容打动了,自然会产生与人交流的渴望,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书面的感受就可以叫做读书笔记了。
总之,在处理学生读书达标与兴趣的关系上,毫无疑问,兴趣是第一位的。有了兴趣,即使暂时达不到标准,今后也有希望达到,而没有兴趣则一切都谈不上。有一定的标准是为了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标准的建立则要灵活、注重实效。
第三,读书激励要到位。
为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激励的作用要发挥到极致。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评价原则要灵活掌握。对喜欢读书的孩子和开始关注读书、努力去读的孩子,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在班级中形成爱读书的好风气。坚持几年,学生的读书习惯就养成了。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是评价的个性化。课外阅读本身就是孩子的个性化行为。每个人阅读的背景、阅读的范围、阅读的多少以及自己的感受都会不一样,这不是老师或别人能够妄加评判的。所以在评价当中,首先应该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评价,应以孩子的自我评价为主要手段,让孩子在评价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获得阅读的乐趣、阅读的价值和阅读的成就感。
其二要注意评价的灵活性。对课外阅读的评价跟对课内阅读的评价不一样。在课外阅读中,我们主要是对孩子的兴趣和阅读质量作一个评价,而这可能就是一种模糊的、个性化的不同表现,需要教师灵活把握。
其三要特别注意读书的评价不是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而应把重点放在学生是否想进一步提升阅读兴趣及其实际的阅读质量。
第四,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不断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分层次、分类别举办与作者的交流活动、网上阅读活动、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速读赛、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活动等,还可设置相对固定时间,开展“读书节”活动,等等。江苏南京力学小学几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师生同写一篇文”“师生同上一节课”以及“亲近作家”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通过家庭、校内的各种活动,学生们被浓郁的书香所包围。调查显示,这个学校的学生到了高年级,成绩好的大都比较喜欢读课外书。事实说明,多读课外书的孩子,在语文成绩上也显现出优势。
②与日常语文教学相结合
在当前繁重的教学任务中,开展读书活动最好的办法是与日常语文教学活动相结合。有人提出教“厚”语文书,即一篇文学课文带出一本书,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水浒传》、关注《水浒传》、开展《水浒传》综合阅读及调研活动。也可以以一篇文章带出一个主题的阅读,如学习《向命运挑战》这篇文章,可以由此引导学生去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高士其、史铁生、海伦·凯勒等残疾人的著作。还可以以一篇文章带出一个系列活动,让学生就一篇文章去表达、表演或开展综合语文实践活动,这样就使得语文书变得更丰厚了,也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读书实效。
③营造读书的氛围和环境
有人描述现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家长有钱给孩子买书,但没时间陪孩子读书,这是很致命的。如前所述,读书活动是需要环境和氛围的,家长的配合和社区阅读氛围的营造很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寻求家长的配合,倡导亲子读书;让家长每天拿出20分钟陪孩子读书,再与孩子进行一定的读后感受交流就更好了。
学校图书馆的建设也很重要。学校图书馆是小学生阅读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作用。各学校要添置、配齐开展课外阅读所需的推荐书目,建立健全的图书借阅制度,定期开放学生阅览室,保证学校每生每学期平均能借阅5本书。同时,学校图书馆还要定期做好新书推荐工作,每学期进行图书流通统计,及时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方向,掌握各班图书借阅的情况,为更好地推进课外阅读活动提供信息和资料。
一些学校从实际出发,广开书源,建立了班级书架、家庭藏书交流目录、校园图书廊(图书角)等,还有一些学校建有电子阅览室,这些设施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书源。
此外,还要注意严格控制语文书面作业的量,最好能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的自由阅读时间。
④读书,从教师做起
在开展读书活动中,教师的以身作则很重要。教师应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阅读时教师所流露出的热情、欢乐之情,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自己先热爱阅读。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刘颖老师提出:“教师自己要成为热爱阅读的人。”这口号提得很好。刘颖老师曾说:“进行课外阅读,我认为更多的不是方法,而是热情。我个人喜爱阅读,我觉得应该把好的文学作品带给孩子,应该让他们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快乐的和富有天真烂漫情调的童年。作为一个老师,如果想让班级里的孩子爱上阅读的话,他自己应该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当学生看到老师手里捧着书,他就会很新奇地凑过来看一看老师在看什么。如果他看到自己的老师经常会在课间、在休息的时候,总是静静地捧着一本书,那么他也会非常地向往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重要的是老师自己要有一种热情,有一种对阅读的热爱。”
对孩子的阅读指导是要有章法的,仅仅凭“热情”两个字是不能成功的。刘颖老师在实践中找到一种最简单、最廉价的方式,那就是——大声给孩子读。在南京芳草园小学,每天中午有20分钟的阅读时间,在这20分钟里,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也可以由老师读推荐的书。教师读给学生,尽管只是照本宣科地读,但每天读,学生对于这样的阅读就充满了期待,每天午间的20分钟,就成为他们一天当中最憧憬的、最快乐的时光。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会记住这个故事,记住这位老师,也会深深地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