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口语交际学习指导要点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

第一,停留在单纯的经验重复层面。

口语交际是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对听说教学的综合提法,但绝大多数教师对口语交际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说话”阶段,认为口语交际就是简单的说话训练。因此,有的教师对此完全不重视,以为说话不用教,学生自己就能自然习得;有的教师则不会教,对说话该怎么去教,教什么完全不知;更多的教师认为既然课程标准要求了,那么口语交际教学就是找时间让学生去说,保证一定的课时数,自然就完成教学任务了。这些都是对口语交际教学认识不足,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指导方法不明造成的问题。现阶段的课堂,口语交际教学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方法,大多还是停留在经验的简单重复层面。如一般教师选定一个话题“春节”,让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说,一直说到下课。第二次口语交际课,教师再选一个话题“寒假中最难忘的一件事”,再让学生一个个地说,说到下课。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口语交际便是在一次次说话体验中积累经验。虽然这种主题先行的听说训练丰富了学生的听说经验,但单纯地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教学指导影响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效。

第二,就说练说,忽略了影响学生表达的其他要素。

很多教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就是说话技巧指导。这一观点虽注意到了对听说方法的指导,但忽略了其他影响学生表达的要素。一个人说话有条理,首先是由于他思路清晰,对要表达的事物或问题有清楚的认识,目的明确。同时他平日积累得多,用句俗语叫“肚子里有货”。其次才是表达的技巧,比如按什么顺序说;说的时候考虑听者的感受;怎么说让别人更容易接受,等等。因此,虽然口语交际属于表达领域,但与理解和思考能力密切相关。我们常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少”,不单指写作,也指听说实践。所以,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一定不要就说而说,也不能只关注听说技巧,还需要关注日常的积累和读书、思维能力和理解、分析、判断、反应能力的训练,这些将成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助推器。

第三,缺乏对科学的指导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应该说口语交际在我国起步较晚,研究也相对滞后。口语交际教学在各年段究竟应该有怎样的指导序列,目前尚不清晰,各学段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要素也不是很明确,具体的指导案例更是缺乏。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因为口语交际的教学成果并不直接体现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所以这一领域极不被重视。怎么让口语交际教学更有效?如何突破“为说而说”?笔者认为,目标明确、方法清晰是关键。

首先教师不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话题的选择上(即“说什么”上),话题固然十分重要,但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仅靠听说的“量”和话题的精心选择与布置是不够的。否则,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机会随处存在,语文课堂上的口语交际的独特性如何体现呢?

如“传话”练习。很多教师认为,教师只要想好了悄悄话的内容,按照提示的要求带领学生去做就可以了。由于教师仅提示情景和内容,忽略了对学生技术层面的指导,结果导致口语交际课为了活动而活动或目标不明。学生按照要求说了一遍话,最后,哪些技能能够留存下来、课堂实效在哪儿,有时就变得很模糊。

其实,这其中很重要的是目标的设定。如果目标设定只是“打一次电话”“看图说话”或“讲述一件事”,那必然容易导致实际操作中的教学目标停留在“打电话”和“说事”上,为说而说,课堂流于形式。

有的教师将目标设定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但这种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平日在家、在伙伴中说出观点有什么不同则不明确。教材中口语交际的重要活动不应停留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课堂活动,了解或明确怎样说才能更有效,怎样说才能更清楚有条理地表达,更易让人接受。

还有的教师虽注意到要求学生“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自信心”等,但对于怎样才是态度大方?有礼貌?怎么表现才能显示出有自信?没有更具体的提示。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重要的是首先要突破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把话说清楚的目标层次上;其次要改变听说仅仅是为写做准备、打基础的观念。即教师在每一个口语交际活动中都要清楚,通过设定的这个话题要达到怎样的训练目的。有人担心这样是否会陷入技能训练的旧坑,而笔者认为回避口语交际的技能训练是没必要的。训练本身没有错,关键是训练什么、怎么训练的问题。这一点不仅执教教师需要明确,教材编者更应有清晰的思路和意图,并在教材中清楚地体现出来,否则就容易导致实际课堂走过场的现象。

本章目录 共计3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