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对话视野下的口语交际
一、对话的释意离不开相应的文化背景
譬如,甲说“床前明月光”,乙对“地上鞋两双”。设若离开了唐诗的背景,离开了“床前明月光”的“庄”,“地上鞋两双”的“谐”也就丧失了效果。
又如一则股市调侃的笑话。
证监会:近期不要进入股市,否则……
股民:怎样?
证监会:宝马进去,自行车出来;博士进去,痴呆出来;姚明进去,潘长江出来;骆驼进去,老鼠出来;鳄鱼进去,壁虎出来;蟒蛇进去,蚯蚓出来;老虎进去,小猫出来;牵狗进去,被狗牵出来;男人进去,太监出来;少女进去,老太婆出来;巴西足球队进去,中国足球队出来;黄世仁进去,杨白劳出来……总之,就是地球进去也是乒乓球出来!
股市有风险的调侃之所以形象、生动,是因为赋予了类比的两极反差。
二、离开文化背景谈对话,会茫然无知
对话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同样的对话内容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中,所表达的含义不尽相同,因此,离开文化背景谈对话,会让人茫然。举例如下。
“这次抢劫没有成功!封死角度!”
“打得太正了!贴住他!”
“打后腰!铲人!”
如果熄灭灯,闭上眼听这段对话,会感觉非常恐怖。知道的是世界杯解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劫匪在讲话呢。
有一次,道悟禅师问云岩:“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哪一个眼睛是正眼呢?”
云岩:“如同你晚上睡觉,枕头掉到底上,你没睁开眼,手往地下一抓就抓起来了,你用什么眼抓的?”
“师兄,我懂了!”
“你懂什么?”
“遍身是眼。”
云岩一笑:“你只懂了八成!”
道悟疑惑地问:“那该怎么说呢?”
“通身是眼!”
“遍身是眼”,这是从分别意识去认识的;“通身是眼”是从心性上无分别智慧上显现的,后者更有禅意。
三、我的对话观
1生活即对话
一个人很难自觉意识到生活就是对话。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他人传授给我们的……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换句话说,终其一生,我们都在与生活对话。
2生命即对话
生命原点的对话——精子与卵子对话:每一个生命,只有一次机会,如果他失去了生命,他就再也没有第二次机会了。所以,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生命要珍惜,对别人的生命要关爱。
3对话即相遇
人与人相遇,是人生的基本境遇。
一对男女原本素不相识,忽然生死相依,成了一家人,这是爱情的相遇。
一个生命投胎到一个人家,把一对男女认作父母,这是亲情的相遇。
两个独立灵魂之间的共鸣和相知,这是友情的相遇。
爱情、亲情和友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相遇。
相遇是一种缘,是一种偶然而又珍贵的缘。
4对话即命运
茫茫人海里,你遇见了这些人而不是另一些人,这决定了你在人世间的命运。你的爱和恨、喜和悲、顺遂和挫折,这一切都是因为相遇,因为对话。
在相遇中,你不是被动的,你始终可以拥有一种态度——对话。对话组成了你的外部经历,对相遇的态度组成了你的内心经历。
请记住,除了现实中的相遇之外,还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相遇,即在阅读和思考中与伟大灵魂相遇,相互对话。这种相遇与对话使你得以摆脱尘世命运的束缚,生活在一个更广阔、更崇高的世界里。
四、对话的奥秘
在爱默生看来,我们的眼睛是一个圆,它所形成的地平圈是第二个;整个自然界里,这种基本图形没完没了地重复着……
我们的人生是一个自我发展的圆。它从一个卵细胞开始,向四面八方衍生,不断出现一个个越来越大的圆,圆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灵魂的力量或真诚。对话就是一种圆的比赛。
五、对话与口语交际
1对话
在巴赫金看来,对话是“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其立足于双方互相尊重、彼此信任和平等互助的基点,是通过言语交流、倾听感悟和吸纳吐新而进行双向沟通、共赢共生的一种活动方式。
在克林伯格看来,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通过对话,学生不仅获得了生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对话理性,并在启发式、探索式的对话中获得了主体性发展。
对话追求对话者之间相互唤醒、相互触动、相互营养、相互增值的心灵成长过程。
伪对话俨然如街头争吵,声嘶力竭、恫吓谩骂,因为心与心的距离很远;真正的对话,宛如恋人的轻声细语,有时甚至根本不需要言语,眼神就够了,因为心与心的距离很近,甚至早已经没有了所谓的距离。
2口语交际
口语即口头语言;交际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常指两人及两人以上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过程。
理想的口语标准是准确、清楚、明白、顺畅、幽默;理想的交际技巧是大巧若拙,没有技巧。
口语交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教学即对话。离开对话谈口语交际,无异于缘木求鱼。对话是口语交际的“场域”,口语交际是特殊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