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练习的途径与方式(一)
对于习作教学,大多数教师认为多写是唯一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途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常出现随意的、简单的“布置写作任务+教师简要提示”的模式,依靠重复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经验固然重要,但科学的习作指导方法需要教师心中有整体的教学指导体系,并懂得采用多种方式与手段,把习作练习与日常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一般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依“写话—写句—写段—写篇”的顺序训练
在起步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要求切忌太高,可以安排低、中、高年段的学生从写一句简单的话到写完整的句子,再到写一段话,最后到写完整的文章的过程。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是在低年级安排写话练习,在中、高年级安排相对独立的“习作”,教材内容的每部分由“导语、例文、习作提示、图片”组成。中年级的习作部分大都安排了例文。例文多来自小学生之手,篇幅短小,格调清新。所有例文均排印在作文格纸上,用“手写楷体字”呈现出来,便于学生进行形式上的规范,同时也增强学生对习作的亲切感。到了高年级,学生的习作逐渐由“仿”到“创”,有的作文题目不再安排例文。
以上这只是一个例子。实验中也有在口语基础上怎么说就怎么写,由多到精的习作训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比如,还可以从学生的写作技能上来安排:低年级学生要能把一件事说清楚,中年级学生要有条理地表达,高年级学生要清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等。
2结合课文随时练笔
结合课文随时练笔是很有效的习作方式。如学了《古诗两首》,教师要求学生:“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将《江雪》想象成一幅画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读写结合”。教师要注意在每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搞一些模仿性的迁移训练,随课文安排一些“小练笔”(小作文)。
如有的教材中的单元主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选入的都是著名作家的文章。前两篇分别是丰子恺的《白鹅》和苏联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的文章,后两篇是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动物的文章。教材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习作”中便要求学生“先说说自己最想说什么动物。想说同一种动物的同学组成一组,分别说说这种动物的特点,然后各组推出代表在班上交流。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
再如有教材结合“观察与发现”单元的学习,提出让学生写自己近来观察中的发现,或者整理观察日记的习作要求。单元课文《蟋蟀的住宅》一文,就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感兴趣的事物是怎么观察、怎么进行连续观察的。有了这些前期铺垫与准备,学生的写作就有了基础。习作也就成了学生展示自己观察与发现的成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