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习作教学之我见

一、情趣是学生习作的“糖衣”

习作是生产精神。习作的诞生,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妊娠”“孕育”“生产”过程。这一过程比生产孩子困难,生产孩子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习作是即时孕育,即时生产。教师是学生习作的“助产士”,其天职在于保护新生命的诞生并减轻“生产”的阵痛。为减轻“生产”的阵痛,学生习作的过程要适度添加“糖衣”——激发情趣。

激发情趣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有灵活多变的策略。策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好的标尺就是学生喜欢。

一次,国王让两个都号称天下第一的雕刻能手比赛雕刻老鼠。雕刻能手很快将老鼠雕好,而且惟妙惟肖。究竟谁雕刻得好呢?国王正为评判犯愁,一位大臣建议请猫做评委。结果猫一放出,直扑其中一只,而冷落了另一只。原来,其中的一只是用鱼骨雕成的。

小故事,大智慧。“情趣”就是激发学生习作的那块“鱼骨头”。

二、真话是学生习作的“特质”

天真、童真、纯真,真是孩子的天性,说真话是孩子的“特质”。学生习作要讲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要讲假话、大话、空话、套话。

在蒙古神话里,猎人海力布说真话救了大家,自己却变成了石头人,但愿这样的悲剧不要在学生习作的评价上重演。在童话中,木偶匹诺曹一说假话鼻子就会变长,但愿这种魔力能够在学生习作的评价上灵验。

三、技巧是学生习作的“桎梏”

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作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巴金说,最高的技巧就是无技巧。在我看来,想办法让学生把心里话变成纸上话,就是一种无技巧的技巧。

聪明的妈妈放手让孩子学走路,总会适时张开双臂,迎接趔趔趄趄、蹒跚跌撞、迈步入怀的孩子,并充满爱心地从旁鼓励:“宝宝真棒!宝宝真棒!”假若妈妈一味地强调走路技巧:“昂首挺胸,收腹提臀,开肩摆臂,走猫步。”那么,孩子休想学会走路。

教学生习作,不就像妈妈教孩子学走路?一开始就以过多的“技巧”绳规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这些“清规戒律”就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桎梏学生的心灵,泯灭学生的创造。

四、学生是学生习作的“读者”

学生应该是学生习作的重要读者与欣赏者。学生有广泛阅读、聆听与欣赏评价同龄人习作的能力。教师是学生习作的主要读者,但不是唯一读者。

五、通顺是学生习作的“底线”

文通字顺是学生习作的底线。写得明白易懂的诀窍是,只写自己懂的东西,不写自己不懂的东西。

六、创新是学生习作的高峰

创新是学生习作的高峰。

有两幅有趣的漫画。

第一幅漫画是,石刻的弥勒佛盘腿而坐,不料有个毛头小伙子硬在它的脚心上书写“××到此一游”,弥勒佛不堪忍受,痛苦大笑。

第二幅画是,大象妈妈正在批评小象:“我早就跟你说过,人多的地方千万别去。”再看后悔的小象,身上居然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到此一游。”

两幅漫画的主题一模一样,但画面各不相同,而且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什么难忘?因为两位作者的思维都有“新意”。

比如第一幅,石刻的弥勒佛理应全无知觉,如今却不得不因为游人的“摧残”而痛苦大笑,这不正好构成了对不文明游客的绝妙的讽刺吗?再看第二幅,就连小象身上也有了游客的题词,足见乱题乱画者的“习惯性丑行”是怎样无孔不入,多么面目可憎。如此“批评”,岂不是比直白式的说教,要高明得多!

由此看来,所谓思维的“创新”,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摆脱最常见的“老套子”,要彻底“突围”,找到新的切入点和新的表达样式。好漫画必有“创新”,好作文也得有“创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我们从漫画中或许有所领悟。

本章目录 共计3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