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被习作”与习作
我曾对某市3000名小学生做过一组关于“为什么习作”的问卷调查。823%的学生认为,之所以习作是因为学校开设了作文课,教师布置了任务,必须完成;12%的学生说不知道;57%的学生说因为喜欢。喜欢习作的学生不用外力督促,也能坚持写日记,写博客。
从问卷调查管窥儿童习作现状——“被习作”问题凸显。
“被习作”,意味着“要我写”。学生处于一种“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无奈。这是一种主体逃离式的“伪”习作。习作,意味着“我要写”,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这是一种心灵在场的“真”倾吐。
那么,怎样引领学生从“被习作”走向习作呢?我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
一、激发习作情趣,学生不吐不快
脑科学研究表明,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相关的大脑皮层区域是否处于良好的状态,若某一区域的兴奋状态占优势,就使大脑皮层中形成优势兴奋灶,即大脑皮层几个有关的神经细胞形成一个同步的兴奋优势,它可以将大脑皮层其他部位的兴奋性吸引过来,加强自己的兴奋度,同时使其他部位呈现抑制现象,这就是大脑皮层的优势法则。
根据大脑皮层的优势法则,激发学生习作情趣,引导学生体验习作乐趣,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良性的习作兴趣链:情趣促写—写而生乐—乐而需学—学而生悟—悟而生知—知而乐写—写生情趣。
激发情趣,可以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入手。想象力很重要,想象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就是凭借常人没有的想象,用普通胶带成功从铅笔芯的石墨中一层层地“撕分”出石墨烯,这种“只有一层碳原子厚的碳薄片”,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薄、最坚硬、传导电子速度最快的新型材料。美国航天局曾经悬赏400万美元,寻找一种足够坚韧的材料,来制成长达37万公里的缆线,搭建一座可以直通宇宙的“太空电梯”,实现人类“一步登天”。石墨烯使这一梦想变成了可能。诺贝尔奖委员会形容这对师徒“把科学研究当成快乐的游戏”。
我们的习作教学为什么不能添加一些富有情趣的“快乐游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呢?
譬如,低年级的习作课上,我们先让学生想象画妈妈的鞋,然后,组织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美如童话的鞋子。学生放飞想象,设计了水果鞋、音乐鞋、体育鞋、狮蛙鞋、蔬菜鞋、鸡腿鞋、汽车鞋、人体鞋……
再如,鼓励学生先用水果或者蔬菜做成各种小动物,再介绍给同学,然后写一写。学生用上海青做成了小金鱼,用红薯做成了小老鼠,用白菜茄子组合成了小鸭子,用南瓜做成了小肥猪……
情趣一经激发,学生便会跃跃欲试,由“心动”,而“口动”,而“笔动”,不吐不快。
二、父母师生共写,享受自由表达
共写,意味着父母、教师、学生基于共读(有字与无字书)的愿景与行为,共写自己的独特感受,而后对话交流。
譬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教学上,与其在课文内容上精耕细作,隔靴搔痒地讲来读去,不如共写读后感。选一则案例,以飨读者。
教师: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能把大梨让给哥哥吃。我们要向孔融学习,学会做人,互谦互让,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父母:读过《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深深地感到孔融这个孩子十分懂事,发现盘中的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拿大的,不挑好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别看孔融刚刚四岁,却懂得谦让的道理。
学生:孔融是个坏孩子。吃梨子应该有个规则,最大的孩子吃最大的,或是最小的孩子吃最大的,孔融是中间的孩子,他拿了最小的,那就没有规则了。
父母:我们不能忘记课文主要讲的是孔融谦让的美德。
学生:谦让是一种美德当然没有错。可最小的梨只有一个,大梨总要有人吃。美德是孔融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让所有的人有规可循,并且都得到公平待遇,这比让一个人得到表扬要重要得多。
老师:我们要讲究谦让,但同时也要讲究秩序,孔融让梨的故事讲了一千多年了,排队加塞、挤公共汽车一拥而上的时候却没人想着做孔融。立规矩,守秩序,的确比谦让更重要。
在日常化、习惯化的共写中,既是读者,又是作者,同时也是评价者、鉴赏者的每个人,都会在均衡、公平与普惠的对话中获得“共享式发展”。
三、师生共建博客,开放习作时空
借助网络平台,师生可以共同建立习作博客,教师可以将师生的博客集合成一个博客群,相互连接,形成“博客环”,即时交流互动。
下面是师生的博客辑选。
[教师博客随笔]
我与女儿有一个美丽的约定
万花筒是一种光学玩具,只要往筒眼里一看,就会出现一朵美丽的“花”。将它稍微转一下,又会出现另一种花的图案,不断地转,图案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叫万花筒。
在我眼里,可爱的女儿宛如万花筒,多姿多彩。
女儿有妻子少女时代的风姿。妻子年轻时代的形象永远是丈夫终生的美好回忆。女儿拥有她母亲从前活生生的形象,对父亲而言是一个美丽的奖赏。更何况,多数做丈夫的,无法确切知晓自己妻子年幼时期的情形,女儿的成长,不是在父亲面前重演了她母亲的各个阶段吗?
女儿有时也呈现她的祖母和曾祖母年轻时代的形象。在我年幼时期,母亲和外婆给了我人间最温柔的爱。现在,她们都已去世多年,每每想起,都令人十分怀念。有时女儿的表情中显现类似她们的熟悉神情,令人又惊又喜。
女儿当然也很像她的父亲。妻子有时轻轻叹息,女儿要是更多像她母亲一点点,那她就会更加美丽。看她的眼睛,单眼皮;鼻子,不够挺拔;下嘴唇,稍稍厚了一点。哇,这些不都是来自她生身父亲的基因吗。是的,人就是这么怪,这些不是优点的特征,在我这个父亲看来却是如此亲切。或许,还有一点点隐隐约约的歉疚。
女儿更是她自己,一个独特的新人。她有许许多多的优点,也有不少令人头痛的毛病。
她有与父母和祖父母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她的喜怒哀乐也与我们大不相同。我们自己的成长经验,有时对她有用,有时完全不相吻合。无论如何,我都尝试去鼓励她,理解她,帮她面对困境。
我与女儿有一个美丽的约定:我们父女永远是世上最可靠的朋友。我们之间可以有暂时的生气,但不要有长久的怨恨。女儿是上帝恩赐给我的宝贵财富,我的责任就是尽毕生之力,好好照顾她,陪伴她健康成长,直到我去天国交差。
学生跟帖1:老师,我也是您的女儿。
学生跟帖2:“女儿拥有她母亲从前活生生的形象,对父亲而言是一个美丽的奖赏。”这句话写得让我心痛!
学生跟帖3:“看她的眼睛,单眼皮;鼻子,不够挺拔;下嘴唇,稍稍厚了一点。哇,这些不都是来自她亲爹的基因吗。是的,人就是这么怪,这些不是优点的特征,在我这个父亲看来却是如此亲切。或许,还有一点点隐隐约约的歉疚。”我爸妈也常不无遗憾地说,我要是能集合他俩的优点该有多好!可怜天下父母心,总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自己的孩子。
网友跟帖: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爱他们,呵护他们,养育他们,是父母的责任。不久前,我离异了,现在孩子跟她爸爸过,读了“我的责任就是尽毕生之力,好好照顾她,陪伴她健康成长,直到我去天国交差”,我非常想去看我的女儿,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再也不松开……
[学生博客日志:叙事类]
我撒妈妈一脸尿
那年,我五岁多。
一个星期六早上,大概八九点钟。我向睡意蒙眬的妈妈脸上撒了一股温水,妈妈摸着闻一闻,一股尿臭,睁眼一看,是我在床上对着她撒尿。
看着我这个混账还面带得意的微笑,动作从容不迫,妈妈觉得蹊跷,大声说道:“你在做梦吗?”
“不是。”
“你傻了吗?”
“没有!”
“你是故意的吗?”
不回答。
“那你知道会挨打吗?”
“对。”
“我告诉你,如果能解释清楚,可以从轻发落。”
沉默对抗半天后,我最后终于说明白:“我没有故事!”
“觉得自己太平淡,宁愿冒着挨打的风险也要创造一个勇敢的故事。是吗?”妈妈问。
“是。”
学生跟帖1:恭喜!你荣获了本年度诺贝尔搞笑奖!
学生跟帖2:哪个孩子不淘气,哪个母亲不宽容!
学生跟帖3:我五岁的时候,把一串鞭炮系在爷爷家小狗的尾巴上,一点火,鞭炮噼里啪啦,小狗吓得稀里哗啦,我笑得前仰后合!
学生跟帖4:虽是童年的恶作剧,但读来真实有趣。如果我是你妈,也不一定舍得向你抡起巴掌。
老师跟帖5:妈妈为什么没有打你呢?
作者回帖:后来我问过妈妈,妈妈说,我没有教育你的经验,也没有任何经验适合你,所有的都是受你教育的经验。要弄懂妈妈的话,也许要等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