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设计,提高综合性学习的质效
尽管教材中对如何开展综合性学习已有所建议、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结合地方资源对综合性学习进行再度设计,设计时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1)基于现实资源,加强体验性学习
首先,在设计中,应提供“资源导航”,使学生索取相关资料,防止学生迷失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引导学生有所希望地有目的地寻找到调查、参观、采访的对象及实践基地。
其次,设计应努力结合周边资源。如“奇妙的植物世界”这一活动,有两种设计方案摆在我们面前: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了解5种以上植物的特点;一种是鼓励学生给校园内的各类植物分别设计一块生动有趣的自我介绍牌。显然后一种设计本身已经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利于学生的多感官参与,使学生的活动更感性和立体,有效地防止了知识的抽象化。
(2)关注“科际合作”,防止无谓的教学重复
“科际合作”指学科间的合作。有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两个或几个具有较强通融性的综合学习的主题,美术课、音乐课、环境教育课、品德与生活课、科学课甚至数学课都有可能涉及。为了防止学科教学的无谓重复,减少教学浪费,同时也为了促使各学科教学形成合力,我们应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如可以在学期起始阶段各学科教师共同备课,确定是否有类似主题的教学内容,然后适当调节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确立各自的教学侧重点,同时切入,联合突破。
(3)指向群体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合作,它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就是把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变成学生齐心协力、目标一致的团体经历。这种团体经历无疑会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领略来自团体的温馨——接受对方的帮助与帮助对方;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意识到各种文化观念的存在,领略到他人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促进自身的认知重构与完善。当“学习小组”“团队”成立以后,老师要对学生的合作有所要求。
如要求学会接受科学、合理的分工,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合作组内,任何个人都不要企图包办所有工作和学习任务,也不要企图回避,什么事都不想做。例如,为了圆满完成“观察家乡河流的污染情况”这项综合学习活动,合作组中的组员,有的取样、有的借实验器材、有的实验、有的观察、有的记录、有的监督、有的汇报,人人各司其职,不断调整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定位。个人在合作组中,有时要做“组织者”“策划者”,有时要做“协作者”“表扬者”“解释者”“提问者”“监督者”“检查者”,等等,个人在不同的合作学习中要善于扮演好不同的角色。
老师应该对综合性学习进行统筹规划,并对具体活动进行建议性设计,但必须尊重随着活动的展开学生在教育情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新目标、新问题、新价值观以及新设计,师生共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