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文体分析、教学特点、学情特点
教学特点、学情特点巍巍华夏五千年,不朽诗篇浩如烟海。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了抒发他们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讲风骨、重气节、向往未来、追求光明的豪情壮志和磊落胸襟,写下了无数感人至深的辉煌诗篇。这是我国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最瑰丽的部分,它闪耀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昂扬的爱国主义光芒。
诗词,是指以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诗词按照严格的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严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我们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我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尚书·虞书》指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
广义上讲,词就是诗。词属于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源于唐代,盛于宋代。词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变化而改变,长短不一,因此又叫“长短句”。
诗词的基本特点有格律、节奏、音韵等。当然,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不对其做文学常识的讲解,只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词特有的节奏美、音韵美。诗词阅读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语感,加强学生语言和文化积累,逐渐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从语言文字方面分析,诗词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特别讲究写作格式,有一定的韵律、句式要求,讲究对仗工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兴起的现代诗是比较自由地创作出来的,没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可以不讲究对仗,也没有句式要求。但是,现代诗同样讲究意境深远、含蓄。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诗词传统形式中的情味、意味和韵味更能使人接受,它特有的魅力和功能,是其他任何语言形式不能比的,也是任何语言翻译不了的。因此,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是世界文化中最独特而美好的表现形式,是一笔珍贵的文学遗产。
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诗词,包括古诗词、现代诗歌。从内容上看,有描绘儿童生活的,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很适合儿童;有状物抒情的,如骆宾王的《鹅》、贺知章的《咏柳》、白居易的《草》、王安石的《梅花》,都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得形象鲜明;有表达亲朋之间的情感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写得一往情深,真挚感人;有描绘祖国秀丽河山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白居易的《暮江吟》等。有的写得宁静,有的写得雄伟,有的写得美丽,有的写得变幻多姿,如一幅幅动人的无声图画。有同情劳动人民和尊崇劳动的,如李绅的《锄禾》、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既抒发了同情劳动人民的感情,又对那些不劳而获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有主张抗御外侮,解救人民于水火,盼望祖国统一的,如陆游的《示儿》、杜甫的《春望》等;也有揭露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醉生梦死的,如林升的《题临安邸》;此外还有一些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王之焕的《登鹳雀楼》。可以说,这些诗词都是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美育的好教材,所以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诗词的教学目标,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审美、育德与启智三种教育目标;诗词教学的三项重点是诵读、感受与积累,要淡化“讲”,强调“悟”,“悟”的基本的阅读要领是读出“直觉”、熟读成诵、模糊解读、想象画面。因此,诗词教学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诗词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感受得到。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让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学生感悟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思;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激愤;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悲壮;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
2.强调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经典语言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仅指出了诗词的可读性,也暗示了学习诗词的一种方法——熟读积累。诗词用词精练,字字珠玑,“腹有诗书气自华”,多积累一些优秀诗词,会迅速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做有根的中国人。因此,不仅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词都要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课外还要补充一些优秀诗词,让学生诵读。
3.感悟情感,重视诗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是情感的载体,一花一叶,一丘一壑,原本是安静的风景,在诗人词人眼里、心中、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寄托着人心、诗情、词韵。要引导学生结合诗词所写的物象,结合写作背景,结合上下文去感悟作者或悲或喜或憎或赞等情感基调,受到人文精神和情感的熏陶、感化。如学习《乡村四月》一诗,感悟作者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对劳动人民和劳动生活的赞美;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一诗,感悟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赞美之情;学习《渔歌子》一词,感悟作者悠然闲适的生活情趣;学习《秋思》一诗,感悟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学习《竹石》一诗,感悟作者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4.精读细品,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及表达手法
要咬文嚼字,深入体会诗词语言的精练传神,感受作者含蓄、委婉、情景交融等表达手法的巧妙运用。如学习《渔歌子》一词,品味“青箬笠,绿蓑衣”一句中“青”“绿”两字的表达效果;学习刘禹锡《望洞庭》一诗,品味“湖”和“潭”两字的使用效果,感受诗词语言文字避免重复的变化之美。
5.潜心静悟,让学生感悟诗词静谧悠远的意境
“精神与自然融为一体”,景物与人心,一静与一动,互相映衬,互相呼应乃至融合,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构成一个流动的空间,让人品味,使人沉湎,这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诗词教学,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等途径,深入感悟诗词的意境,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如《江雪》一诗,寥寥20个字,勾勒出了苍凉阔大的画面;《山居秋暝》一诗,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融为一体;《题西林壁》一诗,奇迷山色的描写中蕴含着深奥隽永的妙理。这些都需要引导学生细细感悟、体味。
小学生是比较喜欢诗词的,原因有三:一是通俗易懂、情景交融、清新自然的小学诗词选文,与小学生充满好奇、富于想象、灵动盎然的自然本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应的;二是诗词语言简洁明快,读起来富有韵律,朗朗上口;三是小学生一般从小就诵读了一些内容浅显的诗词,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小学生来说,诗词语言文字特别凝练,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赏析语言文字的韵味和表达手法的巧妙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领。同时,对于诗词的学习,小学生往往以为只要背过、理解就可以了,不会再去想什么诗的意境及韵味等,在自然状态下,小学生也很少有意识地去诵读积累,这都需要教师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