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品诵教学在诗词教学中的特点和优势

通过细细品味和有感情的诵读,学生不仅对诗词的语言、意境、情感有深刻体悟,增强了语言积累,而且会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我国诗词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进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品诵教学在诗词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读”的环节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诗词后面的注释,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诗词的意思。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对诗词的理解允许“模糊解读”。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其诗词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字字疏通、句句领会。

2)“悟”的环节要引导学生联系诗词写作背景,抓重点词句,联系作者的写作风格等,全方位感悟作者情感。

3)“品”的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品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特别是具有极强表现力、表达效果突出的字词,感受诗词语言文字的精练、简洁。

4)“诵”不仅是单纯的背诵,还要朗诵,朗诵出诗词的节奏感和韵味。

5)“拓”的形式多样,可以从作者角度、主题角度、写法角度等方面进行拓展阅读。对于拓展的诗词只要学生大致理解主要意思,“模糊解读”即可,可以不求甚解,因为拓展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悟、欣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会逐步领会拓展阅读的作品更深层次的意思。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能懂,更多的不全懂。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他经历了各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有些诗句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

6)在“写”的环节学生既可仿写诗词,也可写其他文体等。但一定要降低要求,激发起学生写的兴趣是最主要的。

可以说,在所有文体中,品诵教学在诗词教学中优势最明显,理由有以下几条。

1.诗词值得“品”

诗词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特别是语言具有形象鲜明、凝练含蓄、高度概括的特色。可以说,诗词是语言的精华,是人灵感闪现的结果。诗词的语言对创造诗歌的意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诗词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文字,特别是细细品味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性作用的词句,感受其美。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名句,一个“绿”字,生动形象地把春风使江南披上绿装的整个过程写“活”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用词的精妙,领略诗词“一字一句总关情”的神韵。

同时,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诗句都是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事物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还有一些诗词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2.学习诗词离不开读、诵

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诗词教学更需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和诵读。诗词节奏鲜明,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教师应抓住诗词的这个特点,指导学生多朗读、多诵读,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诵读,读出诗词的优美旋律,最终熟读成诵,使诗词成为学生一生的财富。在引导学生读时,要给足时间使学生读出“诗意”,要适当点拨使学生读出“诗情”,进入意境读出“诗韵”。而且,诗词篇幅短小,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熟读成诵,达到“字字句句皆入心”的学习目的。

3.学习诗词需要“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词是作者情感浓缩的精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诗词写作的最主要的手法,情景交融在诗词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引导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追求“情”字和“境”字,通过读、思,感悟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然后在情意浓浓的氛围中入神吟咏、领略情韵、体会境界,使读、悟合一,相得益彰。

4.写诗词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现在语文教师很少有引导学生尝试写诗词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让学生尝试写诗词,是提高学生遣词造句及炼字能力的重要途径。

5.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诗词数量较少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诗词数量与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诵读古诗词的数量相去甚远,所以学生只背诵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拓”,要拓展诵读大量的诗词。怎么拓展诵读、拓展诵读哪些诗词也成为师生面临的一大难题,而品诵教学中“拓”的环节则让这个难题迎刃而解。虽然课程标准中也推荐了一些优秀诗文诵读篇目,但较“散”,如果在品诵教学“拓”的环节中,以教材选编的诗词为拓展阅读的“基点”,按作者线、主题线、景物线、情怀线等来拓展诵读诗词,形成“诗词串”,做到诗词拓展有“线”可循,实现“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以点带面的诵读局面,则可大大提高诗词的拓展诵读效果。

如以主题线拓展诵读,学习了李白的《赠汪伦》,感受到李白借潭水抒发的与友人的深厚感情,再相机拓展诵读。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还有《别董大》《渭城曲》等,尽管送别的方式不同,但都贯穿一个“情”字,以真心相送,以真情相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本章目录 共计3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