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诗词的品诵教学策略

品诵教学法特别适合诗词的教学。按照品诵教学“读—悟—品—诵—拓—写”的基本流程,结合诗词的文体特点,诗词的教学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六步:

一、读诗意

(一)学生自主阅读

要求学生把诗词读正确、读通顺,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大体感知诗词内容。

(二)在班内进行展示

班内进行汇报、交流,通过师生合作、互动,教师点拨,学生理解诗词意思。

如学习《乡村四月》一诗时,学生结合诗后面“山原”“白满川”“子规”和“了”的注释自主阅读,基本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可能对“遍”“雨如烟”等理解不到位,再通过在班级内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深入理解。在教师点拨下,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绿色遍及山陵和原野,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在杜鹃鸟的啼叫声里,细雨如轻烟一样;乡村的四月没事可干的人很少,才结束了用桑叶喂蚕又开始插稻秧了。学生也感受到了乡村四月农民的忙和累。

当然,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就简单多了,学生通过自学和与老师互动,完全能理解诗歌的意思。

二、悟诗情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准确地表明诗词是传达作者情感和志向的一种文学形式,其本质就是抒情,也就是说抒情是诗词创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学习诗词,实际上就是读者和作者跨越时空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对话。读者只有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共振,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两端,如五言律,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王国维也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见,情与景,是诗歌创作中的两个要素。情、景虽有主次之分,但往往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段达到内在的统一、有机的融合,从而使人无法辨清其到底是景语还是情语。诗词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之景物,不仅对诗人所抒之情起衬托作用,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更是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情感的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渗透,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关系便产生了。诗情画意高度融合,增加了诗词的美感,耐人寻味。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国诗词继承了“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无论什么内容,其思想性绝不可小觑。我们虽然反对一味对思想内容进行分析,但也不应该忽视诗词的思想内容、情感对学生的熏陶和教育作用。比如,《锄禾》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体会农民种粮的艰辛,让学生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并且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可以说,诗词中蕴含的人格情感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每个欣赏者都可在诗词中汲取生命的精神力量,充实自己的情感世界。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相互渗透,所以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情感”二字,引导学生把握好其中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在学习诗词、诵读诗词中,真正获得美的享受,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本章目录 共计3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