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不同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词,抒发了作者不同的情感,或赞颂祖国和大自然,或忧虑国事民情,或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或抒发建功边关的豪情,或表现退隐田园的乐趣,或展现志趣情怀的高洁,或书儿女情长,或写朋友情深……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1.感悟真挚的爱国之情
优秀的爱国主义诗词是中国文学史闪耀的明珠,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文化积淀,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内容极其丰富。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情趣,应有尽有。它们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人文精神的提升、良好习惯的养成、优秀人格的塑造,都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感悟,埋下爱国的种子,打下做人的基础,为人生涂抹亮丽的底色,使他们在人生旅途上受用不尽。
学习陆游的《示儿》,学生通过“元知”一词感悟到诗人知道人死后对万事万物都没有感觉了,从“但”字感悟到诗人唯独放不下一件事,那就是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从“王师北定中原日”一句,体会到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王师”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从“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感悟到诗人的无奈和希冀,自己活着的时候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子孙后代。到最后一句,诗的情调也由悲痛转化为激昂,让人感悟到的是更深的无奈和伤感。通过抓重点词句深入阅读,学生感悟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他在弥留之际,还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统一,所以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诗人的爱国情感是何等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有的诗词中爱国情怀表现得不是那么直白,可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蕴含在诗句中的爱国之情。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学生从“涕泪满衣裳”“愁何在”“喜欲狂”“放歌”“纵酒”“即”“便”等词语,体会到全诗奔放的情感,感悟到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此时,再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作者因何而喜,学生在体会到作者是因官军收复失地而喜的同时,也便感悟到作者的爱国之情。
2.感悟积极向上的情怀
诗人、词人在诗词中往往借物抒情,教师应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深入感悟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怀。
如《墨梅》是一首语言质朴的题画诗。诗中的“墨梅”不是现实中的梅花,而是出自诗人的画笔。学习这首诗时,引导学生抓住“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一句,理解诗人画笔下的梅花不需要有美丽的颜色,只要能长久保留这清香之气就足够了,感悟到诗人的诗不是为了描摹梅花外表之美,而是在赞美梅花内在的品格,展现的是诗人淡泊名利的高洁情怀。
学习杜甫的《望岳》时,引导学生抓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感悟作者开阔的胸襟和立志攀登高峰的精神,领略到“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深刻哲理,从而奋发图强,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步入新的境界。
3.感悟博大宽广的胸怀
诗人词人经常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宽广的胸襟或宏大的抱负。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被称为千古绝唱。该词写词人对江山的赞美,写词人对历史人物的追慕之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人感受到作者昂扬奋发的气概。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放飞想象,体会该词开阔的境界、雄伟的气象,感悟作者博大的胸襟、深沉的感慨、飞扬的气势,深入感受苏轼词豪放的风格。
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引导学生抓住“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词句,感悟毛泽东伟大的抱负、豪迈的胸怀。
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时,引导学生从“不破楼兰终不还”中感悟诗人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和誓死卫国的宏大志向。
4.感悟对大自然的喜爱
传统的美学观念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人的精神、意识、性情。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合一,浑然无迹。正如黄宗羲所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因此,无论是智者,还是仁者,往往钟情于通过歌咏自然景物来展现自己坦率豁达、自然纯真的个性,抒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诗人写景抒情,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所以在教学写景类诗词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画出相关景物描写的词句,有感情朗读,在阅读过程中插上自由翱翔的想象的翅膀,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还可以采用诗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用生动的、创造性的语言描绘出生机盎然、风光旖旎的迷人画面。多措并举,学生身临其境,情景交融,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感悟诗词所描写的景色的优美、独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最后再让学生激情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深化感悟。
如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学生首先了解到主要描写的景物有“云”“雨”“风”“水”。学生通过“翻墨”“未遮山”感悟到云的黑、快;通过“跳珠”“乱”等感悟到暴雨之大、雨点之急;通过“忽”感悟到风大;通过“水如天”感悟到雨过之后水的开阔、明净。通过朗读全诗,学生整体感悟景色特点,感悟到湖上自然景物的急剧变化,云翻、雨泻、风卷、天晴,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来去迅速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上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现代诗歌《走,我们去植树》,号召少先队员一起去植树,去绿化祖国。“今天栽下绿色的希望,明天长成参天的大树。叫风沙乖乖低头,让百鸟翩翩起舞”以对偶的句式,写出了植树的好处,体现了人们植树的决心,学生可从中感悟到少先队员对大自然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无限喜爱之情。
小学教材中写景的诗词很多,如《绝句》《鸟鸣涧》《望洞庭》等,都通过对山水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想。学生通过朗诵这些诗词,可以感悟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喜爱之情。
5.感悟纯真深厚的友情
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很大一部分是送别友人的诗词,它们虽然表现形式不同,描写角度不同,但无一不表现出对友人的依恋和不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深入体会,感悟诗人与朋友间的纯真深厚的感情。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就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前两句写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中的冰,表明自己的清廉正直。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学生从“劝君更尽一杯酒”感悟到该诗就像是浸透了诗人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其中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还包含着对远行者的深情关怀以及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还是有意无意地延长送别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通过对“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深入体会,学生感悟到这种感觉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
学习李白的《赠汪伦》一诗,让学生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感悟诗人与汪伦真挚深厚的友情,同时体会到全诗语言文字的清新自然,想象的丰富奇特。
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感情,山水都变成了有情之物;下片则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祝愿和对别离的惆怅之情。
6.感悟耐人寻味的哲理
南怀瑾解读《论语》“为政”篇时提到,中国史上,但凡是大政治家,都是大诗人、大文学家。过去人家说中国没有哲学,现在知道,中国的文学家就是哲学家,哲学家就是文学家,文哲不分。过去的大臣,不管文官武将,退朝以后回到家中,读读书,写写诗,直抒胸臆。确实如此,中国的古典诗词大都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应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朱熹的《观书有感》就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含了理性的思考。前两句是对景物的描写,十分生动,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灵澄净、心胸开阔。但深入感悟,就会发现感性的形象中还蕴含着一种理性的思考。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后两句道出原因,“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永不枯竭的“源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也就是说,要想“清如许”,就得“有源头”“活水来”,富有深刻的哲理和思想意义。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中,前两句描写作者访友不遇,因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的情景。后两句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引起读者诸多联想。通过深入感悟,学生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富含哲理的诗词还有很多,只要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就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启发。如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感悟顽强拼搏、百折不回的意志;从《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感悟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从《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感悟到,只要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前方必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从《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感悟到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会不同,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7.感悟自然和谐的生活情趣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少诗词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人与自然相亲相依的美好画卷,其中凝聚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寄托着人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与守望。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和生活情趣,感受心灵、精神与自然的默契和融合。
入选小学教材的很多诗词,妙趣横生,充满童真童趣,把诗人的生活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应细细感悟。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场景:一所低小的茅草屋,紧靠着潺潺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白发老夫妻亲热地坐在一起用吴地方言聊天,还带着几分醉意;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编制鸡笼;还有那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躺卧在草地上剥莲蓬吃。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到蕴含其中的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及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白居易的《池上》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诗。这首小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了一个儿童偷采白莲的情景,叙述了一个儿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儿童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小孩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他高兴坏了,兴奋得竟忘记了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不慌不忙地划着小船回家,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用一个充满童趣的画面把一个天真无邪的儿童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整首诗语言平实,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通过“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等诗句,学生体会到生活的情趣,也感悟到诗人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别有情趣,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首小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从“草映身”“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等词句中学生感悟到“蓬头稚子”的可爱,感悟到诗人热爱生活的情怀。
还有,从吕岩《牧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句中,从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句中,从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句中,从袁牧《所见》“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中,从李清照《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学生都能感悟到作者浓郁的生活情趣,体会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
8.感悟坚贞不屈的志向
正所谓“诗言志”,诗人往往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愿望。小学语文教材中就选编了一些托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在欣赏托物言志诗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作者在所描摹的事物上所寄托的感情。
于谦的《石灰吟》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托物言志诗。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也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可以说,作者表面上句句写石灰,实际上句句写自己,整首诗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郑燮的《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顽强、执着的品质。开头用“咬定”二字,把竹子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竹子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成了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的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诗人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表达了诗人不沽名钓誉、远离尘世、两袖清风的志向。同时,这首诗也能给人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的是爱国者的情怀。这样,作者托竹子的坚忍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品质。
9.感悟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每首诗都是诗人独特精神世界的反映,所以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诗词,感悟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从而感悟人生的真谛。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这首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实际上是展现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怀才不遇,但更是坚定自己的信念,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张志和的《渔歌子》通过“不须归”等词句,描述渔夫沉浸在垂钓的欢乐和美丽的春景之中,乐而忘归的情形,学生从中体会到渔夫快乐逍遥的生活志向和平和自然、博大清远的心境。联系张志和的生平,学生可进一步感悟到在张志和的眼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世俗中人追名逐利,到头来所占有的东西也是有限的,真正的常“有”是在精神上保持自由,探寻人之本心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要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宁静,在静观自然中获得一种完满的存在体验。“鹭飞”“桃花”“水流”“鳜鱼”,词人与它们达到一种心灵上的默契,沉醉其中,心灵脱离了肉体的束缚,获得全身心的彻底解放,直达自由、永恒、完满的最高境界,感受到“真我”的存在。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后两句说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绵延千里,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这是多么新颖的比喻!把绵延起伏的五岭山脉比喻为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那样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在脚下滚动的小泥球,想象奇特,夸张至极,实际上是藐视困难的思想的具体化、形象化。两个动词“腾”和“走”,与高山峻岭的静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衬的写法,把红军战士飞越天险、复夺雄关的神威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全诗的总结,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句中的“更喜”和“尽开颜”,与诗开头两句中的“不怕”和“只等闲”相呼应。整首诗,充满着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诗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10.感悟意味深长的劝勉之意
很多诗词中含有一定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们的劝勉之意,应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从中懂得如何求知、如何做人等。
苏轼的《浣溪沙》富含哲理,学生通过深刻体会“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等句,感悟到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逝去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极具劝勉之意,催人奋发,值得回味。
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教子诗,讲述的是学习的道理。首句是对古人刻苦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扎实的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学习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感悟,在理性的思辨中受到教益。
学习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句体会诗人的规劝之意: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感悟到诗人独辟蹊径、别开生面的写作手法,呼吁变革、呼唤未来的情感,以及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憧憬未来、充满理想的思想境界。
11.感悟发自肺腑的悲愤
写诗赋词是古代文人最直接、最常用的抒发内心情感的形式,不少诗词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发自肺腑的悲愤之情。
曹植的《七步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相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沉郁愤激的感情。
李绅的《悯农》写出了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和愤慨,以及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12.感悟浓浓的思乡之情
思乡诗是诗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别,主要表现的是漂泊他乡的游子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风雪交加的夜晚,旅途的劳顿也不能让作者马上入睡。表面上看是诗人对羁旅生活的不适应。关外恶劣的气候,帐外风一更、雪一更的萧瑟之声,打搅了诗人的梦。实质上,故乡熟悉的一切在寂寞的夜晚一一闪现,使诗人辗转反侧,深夜难眠。末一句“故园无此声”,说在家乡是听不到这种萧瑟之声的,浓烈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也引起人们对故园声音的好奇。是什么声音让作者深深牵挂、念念不忘?是妻儿的娇声软语?是故园柔风细雨的呢喃?还是门前山山水水的静默?上片主写“身”,下片着力写“心”,层层递进,“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则直接抒发对故乡、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感情。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眼前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只隔几层山,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思乡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引导学生抓住“一水间”“只隔”“何时照我还”等词句,深入感悟诗人思恋家园、怀念亲人的感情。
李白的《静夜思》更是思乡诗的代表作。“思故乡”三个字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3.感悟血浓于水的亲情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一些亲情诗,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这些诗句,增进学生对亲情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修养。
如张籍的《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不可见,但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秋日之景,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羁泊异乡的凄寂情怀,思念家乡、亲人;最后一句“行人临发又开封”,指对亲人的话语总也说不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可见一斑。
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倍思亲”“少一人”等词句,感悟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14.感悟心头的愁绪与孤寂
每当孤寂难耐、愁绪满怀之时,诗人往往将这愁绪与孤寂诉诸笔端。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客愁新”为全诗主旨所在。“新”字暗示原来已经有愁,此时又添新愁。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没有指出,但通过后两句所描写的景物我们可以体会出来。平野空旷辽阔,诗人乘坐的小船显得极其渺小,而诗人本人也更觉孤单。那轮近人的月亮增加了诗的意蕴:月亮与人亲近,更显出人的孤单寂寞;月亮是圆的,而人却不能团圆;如此美好的月夜,诗人却在外奔波,与亲人不能团聚。至此,学生便可体会出“愁”的内容。
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人借秋夜居住客船之上所见所感,抒发羁旅思乡之愁。首句写入夜时的整体环境,大背景渲染气氛,营造凄凉清冷的氛围;次句写失眠之人眼中所见,更增凄楚,影影绰绰的枫树和忽明忽暗的渔船灯火更衬托出暗夜的凄凉寂寥;第三句转折,写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可以想象,寂静的暗夜中钟声是多么悠扬清亮,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钟声告知人们:又有新的客船到达码头了。随着新到客船的游客们夜餐或进行其他活动,诗人大概更难以入睡,而孤寂忧愁的感受则更加强烈。
15.感悟发自内心的欣喜
不少诗词都表现了作者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如被称为“天下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令人一目了然。而有些寓情于景的诗词,作者的喜悦之情是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以“春日迟迟”统摄全篇,和煦的春风、初绽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所展现的明媚春光,与泥融土湿、飞燕衔泥、日丽沙暖、静睡鸳鸯所呈现的勃勃生机,和谐统一,相映成趣,构成一幅色彩鲜明、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图”。通过深入体会,结合写作背景,学生可感悟到诗人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心情和欢悦情怀。
应该说,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情感魅力不胜枚举。让学生学习诗词,就是在有意识地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加强对学生情感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强化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在他们的心田播撒文化的种子。教师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悟出感情,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交融,受到感染、受到启迪,从而使古诗词内化为优秀品质和人格修养,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