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如何感悟作者情感

1.紧抓重点词句感悟

黑格尔说“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郭小川说“没有情就没有诗”。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时应抓住诗词的“情眼”。

如杜甫的《登高》纵横开阖,天高地远,形声兼备,描绘出一幅萧条冷落、凄清辽阔的“长江峡谷秋景图”,渲染了浓郁的悲剧气氛。颈联是全篇的中心,“悲秋”二字是“诗眼”,也是“情眼”,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悲秋”一词,体会其丰厚意蕴与无穷意味,使学生感悟到逢秋而悲,人之常情;客中悲秋,其悲更甚。诗人独自登台,顿生身世飘零之感;病痛缠身,尤增凄苦之情;年值垂暮,平添功业无成之痛。万事尽不遂愿,身心俱已憔悴,诗人当时的感情世界极其复杂。还有,此联中的“万里”“百年”与上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对应,均是一横一纵,一空间一时间,拓展了诗的境界。此联情景交融,诗人的忧思仿佛无边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一样无边无垠、绵绵不绝,使得情感更加沉重凝练、博大深远。再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联系“前景后情”,感悟诗人的孤寂与愁绪。

2.结合背景资料感悟

大多诗词反映的情感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密切相关,所以要想深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好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感悟作者情感。

如柳宗元的《江雪》,粗看起来,像是一幅简单的山水画:漫天大雪,在几乎没有任何生命活动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首诗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孤”与“独”二字已经揭示出渔翁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这个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渔翁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用数语便点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

如果联系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背景,仔细品味、感悟,则会对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这洁、静、寒、凉的画面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但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他的“永州八记”专写穷乡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遥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在其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现。这首诗中的渔翁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其风标,其气骨,其坚贞不渝的心态,不是很令人钦慕吗?因此,该诗中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是诗人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

3.联系诗词题目感悟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或者点明诗词的类别,或者点明时间、地点,或者点明情感。也就是说,题目可以暗示出很多信息。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显示这是一首送别诗,赠友送别所抒之情不外乎是依依不舍或祝福友人,果然诗中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传达出对朋友的悠悠情思。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由题目可联想到此诗描写的应该是秋日山景,不会超出宁静祥和的山水田园风光的范畴,确实如此,诗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情景不正是一幅恬适娴雅的山水画吗?

4.结合作者风格感悟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虽然同一个诗人呈现给读者的诗词不同,但其中体现的创作风格、语言风格大体上是一致的。如李白,提起他,人们自然想到他豪放、乐观的思想性格,以及诗中好用夸张、比喻的创作风格。“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体现的是何等豪迈的胸怀。提起杜甫,人们一定想到他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能不让人们的心头沉甸甸的。提起苏轼,人们一定会想到他的豁达超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的境界在苏轼的诗文中随处可见。看作者就等于看到了诗词的思想感情、语言特点、表达技巧。

5.依据诗词注释感悟

诗词后的注释,或介绍作者,或介绍写作背景,或介绍所用典故,或点明某关键词的含义,不一而足,在感悟诗词思想感情时引导学生注意,会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情感。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选编了《芙蓉楼送辛渐》,诗的下面注释有:

①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②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③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④平明:清晨。

⑤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⑥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引导学生依据注释,特别是依据注释②和⑥,感悟诗人送别朋友时的孤寂之情,以及诗人的高风亮节、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6.通过体味意象感悟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作者主观感情的有机统一体,承载和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由于文化的沿袭承传,诗词中的意象大多有了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因此,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深入体味,往往能使学生感悟出作者的情感。如在《滁州西涧》中,诗人描绘了幽草、山涧、黄鹂、深树、渡口、孤舟这些意象,创设出一个幽寂凄清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孤独的感情和无人理解的痛苦。

下面几种意象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

1)“杨柳”。柳与“留”同音,故有惜别怀远之义,暗喻“离别”。像陆游的“满城春色宫墙柳”,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其中的“柳”字都有“离别”的寓意。

2)“燕子”。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所以成为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意象。如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表达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3)“流水”。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诗人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封建时代女子的悲惨命运。又由于水剪切不断、永不停歇的特点与愁绪无始无终、无休无止的特点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于是有了千古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因此,让学生记忆一些常见意象的含义,能帮助学生找到感悟诗词情感的切入点。

7.进行联想与想象感悟

联想和想象,不但是诗词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也是学生在学习诗词、感悟情感时必不可缺少的方法。体味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想”。如学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引导学生从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展开想象:苍茫的大漠里,笔直的孤烟拔地而起,不远的长河之上,一轮落日在云雾中显得浑圆。学生从而体会了塞外风景苍凉、悲壮、雄浑、壮阔的意境和诗人对塞外风光的赞美之情。再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浮现李白目送友人远去的情景,以领会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诗词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入非非”,给学生插上想象和创新的翅膀。

8.结合原诗词感悟

很多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诗词是节选的,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感悟作者的真实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原诗词来感悟。

如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小学语文教材选编这首诗时只节选了前四句。

首联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广泛引用。诗人置身山路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超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如果只读前两联,学生感受到该诗的主旨只是在写景中寓含哲理。但如果给学生补充下两联,学生会更全面地感受诗人的情怀。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表达对丰收的期待。陆游在这里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尾联则笔锋一转。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诗人盼望但愿而今以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诗是诗人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诗人陶醉于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这样,学生的感悟才更全面、丰富。

其实,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使学生找到感悟诗词情感大门的钥匙,游刃有余地感悟到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本章目录 共计3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