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李白的月亮——《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袁行霈在《李杜诗歌的风格与意象》中说:“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一个意象成功地创造出来以后,虽然可以被别的诗人沿用,但往往只在一个或几个诗人笔下才具有生命力。以至这种意象便和这一个或几个诗人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李白的《静夜思》一出,月亮就成为游子思乡的一个永恒意象。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在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歌中,吟咏月亮的诗竟占他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他借助月亮抒发自己的情怀,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浪漫特质。在他的笔下,月亮既保有神话传说中的神秘色彩,又可亲可感:童稚时,月亮是神奇的想象,充满好奇,“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孤独时,月亮是知心好友,可以相亲,“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独行时,月亮是贴身旅伴,可以送行,“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思念朋友时,月亮又化身信使,可以寄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他的笔下,月亮招之即来,月光可以涂抹百转千回的各种情绪,供各种消遣。月色可以乘:“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李白《秋浦歌·其十二》)可以留:“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可以赊:“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李白《送韩侍御之广德》)凡此种种,都把月亮人性化了。杨义先生说:“自从李白以旷世的奇才开发了明月意象的丰富、奇幻而精妙的功能,中国古典诗词就长期笼罩着一层或浓或淡的‘人月相得,心月互通’的趣味了。”

《静夜思》写于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辞亲远游,仗剑出蜀。他浪迹天涯的脚步刚刚迈开,大起大落的人生传奇还是未知,同所有游子一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期许,又思念着日渐远离的家乡。在扬州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仅用20个字,就刻画出游子深夜思乡、以至无眠的形象。那该是秋天的夜,并有白露为霜,这才会让人将地上月光疑为户外的霜。将月光喻为霜,并不新鲜,前有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后有苏轼在《永遇乐》中写“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但这首诗里由“明月光”到“地上霜”却更为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却又浑然天成。然后,仅是“举头”“低头”两个动作,于俯仰之间,就将天上明月与千里之外的故乡联系起来。从床前月光到天上明月,再到千里故乡,情思飞扬,不事雕琢,一气呵成。月亮、游子、故乡,就此成为三个不可分割的意象。《静夜思》一诗中的月亮,就这样被李白赋予了深刻而又深沉的思乡内涵,就此成了一轮具有文化属性的“中华明月”。

李白没有用典故,没有用夸张,没有用铺排,而是脱口吟出,浅近如话,内容单纯却又内涵丰富。正如李白自己所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人胡应麟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他称《静夜思》为“妙绝古今”。的确,此诗构思细致而深邃,用韵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全诗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与民间歌谣相似,可以过目即诵。所以,常听许多稚子奶声奶气地吟唱它。

这首诗中的思乡之情,是清淡而又隽永的,不同于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近乡情怯,也不同于杜甫“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悲惨,更不见思乡怀亲诗中常有的悲愁与痛苦,甚至连游子通常的孤寂和凄清都是淡淡的。如清人徐增所评:“因疑生望,因望而思,并无他念,真静夜思也。”它抒发的乡情,就像诗中的月光,轻盈似纱、清淡如水、充溢天地。整个世界都在安然入睡,只有月光醒着,只有诗人醒着,那种叫作乡愁的情愫,悄悄而又缓慢地生长。

我总觉得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一诗,是对《静夜思》情感基调极好的诠释: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离别

故乡,月亮,只是那样一种模糊的惆怅。作为要济苍生、救社稷的李白,总是在月光下,离故乡越来越远。他自视甚高,常自比孔子,“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李白《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他的理想抱负是要“投竿佐皇极”“相与济苍生”,但又不愿意走一般人读书出仕的道路。以至后来仕途蹉跎、无人举荐、无亲诉说,再写起思乡诗来,就是另一种的悲凉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宣城见杜鹃花》)“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青年时期那清淡如茶的乡思,终于化作了浓烈如酒的乡愁。这些思乡诗中,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仍是《静夜思》。

你听,牙牙学语的稚子,父母膝前摇头晃脑背诵的是它;白发苍苍的老翁,异国他乡含泪低吟的是它。如同“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一样,它是如此的深入人心、妇孺皆知,而又历久不衰。我深信,每个粗识文字的中国人,甚至很多不通文墨、只字不识的中国人,在举头望月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首诗。因为我们仰望的是一轮中国明月。“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会很自然地想起李白、杜甫、张若虚,想起童年、故乡、亲人。

旅居法国,给外国人教授汉语的熊秉明先生称《静夜思》为“不能再小的小诗”。他在《静夜思变调》十九首的序诗中写道:

大诗人的小诗

从椽笔的毫端落出来

像一滴偶然

不能再小的小诗

而它已岸然存在

它已是我们少不了的

它在我们学母语的开始

在我们学步走向世界的开始

在所有的诗的开始

在童年预言未来成年的远行

在故乡预言未来远行人的归心

游子将通过童年预约的乡思

在月光里俯仰怅望

我想,这也是编者为什么要将此诗放在小学一年级的原因吧。文化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也许就在于“预约”一份乡愁,让你在人生成长的任何际遇里,都会望月、思乡;无论何时何地,听到或读到这首诗,就觉得心弦被轻轻拨动,月亮在缓缓升起。

 

本章目录 共计3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