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化的课堂
——“比较长短”教学实录及评析
钱希有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实验学校
课堂实录
1.猜一猜,引发思考
(1)猜一猜。
师:我手中握有红、蓝两支铅笔,一头看得见,一头看不见,猜一猜哪一支铅笔长?
生:蓝铅笔长。
生:红铅笔长。
生:我认为两支一样长。
生:我看不出哪支铅笔长。
(2)说一说。
师:现在有4种不同的猜测结果,能说一说自己的理由吗?
生:我看到蓝铅笔长,就猜蓝铅笔长。
生:看到的是蓝铅笔长,捏在手中的是红铅笔长,我认为红铅笔长。
生:看到的是蓝铅笔比红铅笔长一段,捏着的红铅笔比蓝铅笔长同样一段,这样两支笔一样长。
生:看到的是蓝铅笔长,看不到的不知道谁长,所以我不能确定谁长。
(3)引题。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发现比较长短有不少学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比较长短”。蓝铅笔和红铅笔究竟哪支长,老师暂时不告诉你们,等我们掌握了更多比较长短的本领后,请一位同学来对老师提一个要求,同学们一定能猜对哪支笔长,好吗?
生(齐):好。
[评析:比较老师握在手中的两支铅笔的长短,巧妙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物品,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并进行相应的教学。]
2.比一比,掌握方法
(1)观察比较。
师:看一看周围,比一比,说一说,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生:黑板横边比竖边长。
生:日光灯管比铅笔长。
生:我比老师短。
师:比较我与你的身体高度,应该说我比你高,你比我——
生:矮。
师:同学们刚才比较长短,是怎么做的?
生:我用眼睛看一看,再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对!当两样东西长短相差比较多时,通过观察就可以比较长短。
师:再用你的眼睛看一看周围的物体,告诉同桌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2)同起点比较。
师:有两支用过的铅笔(长短相差不多),一支放在王小明桌上,一支放在老师讲台上,你看一看哪支长?
生:王小明桌子上的这支长。
生:讲台上这支长。
师:为什么现在通过观察比较有不同结果?
生:因为这两支笔相差不多,又放在不同地方,不太分得清。
师:看来相差无几的两样东西比较长短,只通过看不易比较,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两支笔放一块儿比一比。
师:每位同学都拿出两支笔放一块儿比一比,然后告诉同学怎样比出长短。
生:我这两支笔这支长(举着),这支短,我放在一块儿就看出来了。
生:我把两支笔都竖在桌子上,就比出有棱的这支铅笔比圆的铅笔长。
生:我把两支笔一头弄齐,就看出这支笔长了。
师:刚才说的把两支笔竖在桌上,或者把两支笔一头弄齐,看另一头就能比出长短了,真是好办法,这样我们就又多学会了一种比较长短的方法。
(3)度量比较。
①转化为同起点比较。
师:放在一块儿比一比是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比一比教室门的宽和窗户的宽。
生:这两个不能放到一块儿比的,不能搬。
师:看来放一块儿是不可能了,同学们商量一下有什么办法。(四人小组讨论)
师:请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的办法。
生:我们小组的办法是两手伸平,先量一量门的宽,再量一量窗的宽,就比出来了。
师:请你们小组派两个人上来试一试。(两位同学配合,用手量、比)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量、怎样比的?
生:手指尖对着门的一边,双手伸直到门的另一边,在手臂上作一个记号;再用手指尖对准窗的一头,双手伸直,超过手臂上的记号了,所以肯定窗宽比门宽要长。
师:评一评这个办法。
生:这个办法好,不用工具,又快又方便!
师:其他组有别的办法吗?
生:我们组用绳子量,也可以比出长短。
师:他们俩已经通过用绳子量一量,得到窗户的宽比门的宽长,谁来说一说他们是怎么量、怎么比的?
生:先用绳子量门的宽,绳子一头与门的一边对齐,拉紧绳子,在门的另一边的绳子上作一个记号,用同样的办法量窗,这样就看出窗户宽比门宽要长。
师(手拿绳子边指边说):门的记号在这里,窗的记号在这里,为什么就说窗的宽比门的长呢?
生(指着绳子说):窗的宽从头到这里,门的宽从头到这里,所以窗的宽要长一些。
师:老师明白了。原来两个都是从绳子的头开始量的,就和刚才量铅笔长一样,先把两个头弄齐再来比较。
②同样长度单位个数比较。
师:把绳子、尺子、人的双手伸直量一量都可以用来比较长短,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绳子比较教室前后和左右的长短,绳子不够长怎么比呢?
生:用绳子量一次作一次记号,再量一次再作一次记号,就可以量出来了。
师:怎样比出长短呢?
生:绳子量的次数多就长,量的次数少就短。
师:老师这儿有两段绳子,请两组同学分别量一量教室前后和左右的长。
师:请两组同学汇报量的结果。
生:我们量教室的前后,量了3次绳子还多一小段。
生:我们量教室的左右,量了4次绳子还多一小段。
师:我们通过量一量知道,教室的前后是3段多一些,教室的左右是4段多一些,那么得出的结果是教室的左右比前后要长得多。
生:这是不对的,明明前后比左右要长得多。
师:4段多一些比3段多一些长,为什么会错呢?
生:老师,两根绳子不一样长,所以错了。
师:那么要怎样量才能正确地比较长短呢?
生:要用两根同样长的绳子量。
师:我们用量教室前后的绳子来量一量教室左右的长。(学生量)
生:我们这次量得左右只有2次多一点,教室的前后比左右要长。
师:刚才我们通过量比较前后和左右的长短,一次错了,一次对了,怎样量才对呢?
生:用不一样的绳子量是错的,用同样的绳子去量才是对的。
师:用不同的绳子去量,标准不一样,4段短的不一定比3段长的长,就不能正确比较,用同样长的绳子去量,标准就一样了。3段里面的每一段和2段里面的每一段一样长,那么,3段多一些就一定比2段多一些长。
师:我们用这把尺子(15厘米的尺子)量一量桌子面的宽和凳子面的宽,比一比长短。
生:桌子面宽2段多一些,凳子面宽1段多一些,桌子面长。
师:你们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2段多一些比1段多一些一定长吗?为什么?
生:一定长一些,因为都是用同样长的尺子量的。
师:你说得对,现在我们知道比较长短有哪几种办法?
生:可以看一看。
生: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
生:用尺子量一量,比一比。
[评析:在掌握方法阶段,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推进,安排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比较周围事物长短)——解决问题(通过观察比较长短)——产生新问题(比较摆在不同地方、长短差不多的两支笔)——解决新问题(把一端对齐,再比较大小)——再产生新问题(比较门、窗宽,不能放到一块儿比较)——再解决问题(用长度单位去度量)——又产生新的问题(度量单位不统一,测量结果不能正确比较)——再解决问题(要用相同长度单位进行度量)这样一个过程。在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比较长短的方法,掌握方法,应用方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练一练,巩固深化
(1)选择不同的方法比较长短。
师:比较花的高和树的高用什么方法方便?
生:比较花和树的高,用眼睛看就可以了。
师:比较汽车和教室的长呢?
生:量一量就可以比出长短。
师:比较王小明和李伟的高矮。
生:让两人站在一块儿,就能比出谁高。
(2)用多种方法比较长短。
(出示:练习一第五题,在最短的后面画“√”。)
师:你能用什么办法比出长短?
生:我看出来绿铅笔最短,黄铅笔第二,小刀第三,橡皮第四。
生:把它们放在一起,两支铅笔尖头是齐的,另一头绿铅笔长,绿铅笔最长,橡皮两头都比小刀短,小刀两头都比黄铅笔短,黄铅笔第二,小刀第三,橡皮第四。
生:我是数出来的,绿铅笔长7段,第一;黄铅笔长6段多,第二;小刀长4段,第三;橡皮长2段,最短。
师:你们能用不同的方法比较长短,真能干!
(3)曲和直的长短比较。
师:一根绳子和一根钢管两头齐平,中间被一段东西遮住,钢管和绳子谁长。
生:一样长。
生:绳子长。
生:钢管长。
师:3种答案都可能对。谁能说一说理由?
生:两样都是直的就一样长。
师:你真聪明。
生:看不见的地方绳子是弯的,绳子长。
师:你说的绳子是弯的,钢管呢?
生:钢管是直的,绳子是弯的,绳子长。
师:钢管长,又有什么理由呢?
生:绳子是直的,钢管是弯的,钢管长。
师:上面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从中我们知道,两头在一起,弯的比直的长。
4.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比较长短有很多方法。
生:看一看,放在一块比一比,都能比较出长短。
生:量一量比较长短,要用同样长的绳子。
生:弯的比直的长。
生:不对,弯的不一定比直的长。
生:两头都在一起,弯的比直的长。
师:谁能提一个要求,就知道老师握在手中的笔哪支长?
生:握住的看不见的两个头是齐的。
师:一定知道哪支笔长吗?
生(齐):一定是蓝铅笔长。
师:你们真聪明,今天回去让爸爸、妈妈也猜一猜,你握在手中的两支铅笔哪支长。
教学反思
根据以往的经验,“比较长短”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新鲜的事,他们可能感觉很轻松或者觉得没有什么可再学的了。以往围绕“一头对齐比较长短”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练习,学生不仅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最终也没有多大收获。这样的一节“老课”,如何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新课标”)的精神,使课堂成为学生扎扎实实学习知识、生动活泼经历过程、兴趣盎然体验数学的学堂,我经历了一番探索的过程。
第一次探索,我创设一个情境,以“两支铅笔跳起来争长短”的小童话引入,又提供比较多的动手操作的材料分小组学习,结果课堂上学生乱哄哄的,各自为政,有小组而无合作。老师忙于组织,疲于应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反思失败的原因,大家认为这节课虽然设计了学习情境,有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实质上还是围绕“一头对齐比较长短”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练习,而且过多的操作材料反而干扰了学生的学习,另外,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很难适应小组合作学习。
第二次研讨,教学设计主旨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提供研究材料,概括比较方法。“你能比较哪两样东西的长短?”“你是怎么比较的?”然而学生往往只能提供研究材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只顾说自己的,不愿也不善于听同学说什么,注意力很难集中到同一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还是有距离。
有了前两次的体验,本课的教学设计一开始就先安排“比较老师握在手中的两支铅笔的长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还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从而进行相应的教学。在掌握方法阶段,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推进,安排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在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比较长短的方法,掌握方法,应用方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实践有以下启示:
(1)实施新课程理念,改进课堂教学,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才能取得实效。先进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相适宜,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超越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任何先进的、新颖的教学方法都是不合时宜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永远只有最适宜的,没有最新颖的。
(2)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但教师不能退居二线。特别是第一学段的开始,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师过早、过多地放手将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索习惯、操作习惯和合作习惯。
(3)设置矛盾冲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有利于学习过程的有序化和深化。学生能通过观察比较长短——产生新问题(比较摆在不同地方、长短相仿的两支笔的长短)——产生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把一端对齐比较长短)。在不断产生矛盾和寻求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深入学习,发现和掌握更多比较长短的方法,获得更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专家点评
“比较长短”一课上得非常成功。究其原因:钱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巧设情境,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构建新型的教学方式,使枯燥呆板的数学教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1.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
钱老师一开始安排“比较铅笔的长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还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进行相应的教学。
在掌握方法阶段,钱老师又根据教学的需要安排一系列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如同起点比较环节中,钱老师通过“比较两支长短接近、摆放地不同的笔”这个学习材料让学生比较长短,引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把一头对齐”,让学生掌握新的比较长短的方法;在统一度量单位的环节中,钱老师通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度量教室的长、宽”这个学习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然后寻求解决办法,体验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重视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钱老师通过巧妙安排学习材料,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比较周围事物长短)——解决问题(通过观察比较长短)——产生新问题(比较摆在不同地方、长短相仿的两支笔,观察不出结果)——解决问题(把一端对齐,再比较大小)——再产生新问题(比较门窗宽,不能放到一起比较)——再解决问题(用长度单位去度量)——又产生新的问题(度量单位不统一,测量结果不能正确比较)——再解决问题(要用相同的长度单位进行度量)这样一个过程。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比较长短的方法,掌握方法,应用方法。
(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小学张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