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观察比较,主动探究

——“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及评析

潘小明,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校长

课堂实录

一、开门见山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希望同学们能探究发现乘法的又一个新知识。

[评析:简洁地导入,给学生以期待,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

一件儿童上衣的价格是5元,一条裙子是4元,买3套这样的儿童服装应付多少钱呢?

师:买3套这样的儿童服装应付多少钱呢?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请列式计算。

(学生各自独立计算,不一会儿,纷纷举手。)

1:我先算出1套服装的价钱,再求出3套的价钱,算式是括号54括号乘3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板书:(5+4)×3。]

师:你列的算式里共有几个括号?

1:就一个括号。这样说吧,54的和乘3,得数是27。买3套服装应付27元。

师:明白。

1:我还有另一种方法,先分别算出3件上衣和3条裙子的价钱,再算出3套服装的总价钱。算式是53的积加上43的积。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3+4×3。)

师:是这样吗?

1:是的。

师: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2:我的方法是,5+5+5+4+4+4=27

3:我的方法是,5+4+5+4+5+4=27

4:我觉得这两个同学的想法与前面同学的两种想法是一致的。但是,第一个同学的算式比较简单。

(众生点头以示同意。)

[评析:这里,教师直接提出“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经历了两种不同思考方法的计算后,发现新的知识规律,同时,产生这样一种体验——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存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类比展开

师:我们再来看看小强在做什么?

(课件出示。)

小强摆木块,每行摆6个绿木块、8个红木块,共摆了4行。

师:请你想象一下,小强是怎样摆的?

生:他可能是先在第一行的左边摆6个绿木块,右边摆8个红木块,然后后面的3行也都是一样。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逐步出示图1。)

生:他也有可能是左边摆8个红木块,右边摆6个绿木块,然后后面的3行也都是一样。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逐步出示图2。)

师:是,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也都可以。不过不管怎样摆,我们总能知道什么?

生:一共有多少个木块。

师:是啊!小强一共摆了多少个木块呢?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都列出来。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

生:第一种方法是,先算出一行有多少个木块,6+8=14(个),再用144行就可以得到一共摆了56个。算式是(6+8)×4

生:还有另一种方法。先算出绿木块一共摆了多少个,6×4=24(个),再算出红木块一共摆了多少,8×4=32(个),最后把绿木块和红木快的总数加起来就是小强一共摆的木块的个数,24+32=56(个)。算式是6×4+8×4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接着上题板书:(6+8)×46×4+8×4。]

[评析:将几个等式有序地排列,强化观察、分析关键部分,便于学生找出共同点,发现规律,归纳定律。]

三、发现规律

1.发现规律

师: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们都注视着黑板上的算式,寻找着其中的规律。渐渐地,一些学生举起了手,有些学生开始有些激动,急着与周围的同伴说起了悄悄话……此时,教师没有急于指名学生个别回答。)

2.交流讨论

师(惊奇地):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

(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了,同学之间指点着、交流着,一些心急的同学忍不住又举起小手。)

3.举例验证规律

师:从大家的神态和脸部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觉得自己发现了规律。同学们,我能猜到你们发现了什么。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请在你的本子上举些例子。

(同学们认真地在本子上任意地写着算式,进行着计算,很快举起了手,积极地汇报自己验证的结果。)

1:(8+3)×4=8×4+3×4

2:(5+1)×3=5×3+1×3

3:(1+9)×5=1×5+9×5

4:我觉得不一定对。我也举了例子,(1+1)×71×7+1×7

(该生的回答掀起了轩然大波。)

1:左边算式的答数是几?

41+1=22×7=14

2:右边算式的答数是几?

41×7=77+7=14

3:这两个算式你说相等吗?

4:相等,我算错了。

师: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吗?

生:老师,虽然举了许多例子,可万一还是碰巧遇到不正确的,怎么办?

(该生的这一提问,引来了一些学生的赞同。)

生:是呀,万一呢?

(教师被这意外的“一问”问住了。)

师:会有这种“万一”吗?你能举出一个反例吗?

(教师的反问,引起同学们的深入思考……)

生:不可能有反例出现。我们以“(8+3)×4=8×4+3×4”为例吧,左边算式括号里算得11,表示有114,右边算式的“8×4”表示有84,“3×4”表示有34,加起来共有114。等号两边的算式形式不同,但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表示114,所以是相等的。其他的式子,道理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还有不同意见吗?

(众生摇头以示没有意见。)

4.抽象概括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你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就叫作“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请同桌间再交流一下。

(学生积极地与同桌交流着,又踊跃地参加集体交流。)

师:好!说说你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生:我认为乘法分配律就是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加起来后乘一个数,等于把括号里的两个数都去乘一个数,再把乘出来的积加起来。

生:乘法分配律是把两个数加起来乘乘数,等于括号里的一个加数乘乘数加上括号里的另一个加数乘乘数。

师:你们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吗?

(教师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生:是!

5.用字母表示规律

师:这叫作“乘法分配律”。你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生:(a+b)×c=a×c+b×c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

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

生:比较方便。

生:比较简单。

师:比较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评析: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师没有把重点放在反复地进行所谓的严格、准确和简明的表述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上。只有经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才会真正有所体验,才能建构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用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练习巩固

1.基本练习

师: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回答下面各题。

①(32+25)×4=□×4+□×4

②(64+12)×3=□×□+□×□;

25×(4+9=□×□+□×□;

75×64=□×□+□×□。

1:(32+25)×4=32×4+25×4

2:(64+12)×3=64×3+12×3

325×(4+9=25×4+25×9

475×64=70×64+5×64

师:你是怎么想的?

4:我把75看成70+5,然后根据乘法分配律来运算就行啦!(70+5)×64=70×64+5×64

5:还可以这样,75×64=75×60+75×4,我把64看成60+475×(60+4=75×60+75×4,也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师:不错!两种想法都很好!

2.扩展练习

师:下面这道题是选择题,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25×(4×8)相等的算式是,①25×4+25×8;②25×4×25×8;③25×4×8

(全班学生中有1位选①,3位选②,其余都选③。)

师:怎么想的?请选①的同学来说一说。

1:啊!我看错了!我把4×8看成4+8,如果是4+8的话才选①。

师:那选②的同学又是怎么想的呢?

2:根据乘法分配律,如果括号里面的“+”变成“×”,那等号右边的“+”不是应该相应变成“×”吗?

3:那你算算25×(4×8)会等于25×4×25×8吗?

225×(4×8=80025×4×25×8=20000,不相等。

3:并且,你想想,这道题不就是我们刚学的乘法结合律吗?只有连乘的才可以任意结合两个数。

师:是啊!我们要把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区别开来。

[评析:在练习部分,从基本练习到开放练习,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说。括号内数字相加的情况下可以用乘法分配律,那么其他情况呢?25×(4×8)与哪个算式相等?让学生去辩论,去验证,再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新知识,消除新旧知识的相互干扰,提高分辨能力。]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探究、发现了关于乘法的什么新知识?是什么意思?公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用?

[评析:在课结束前进行有效的回顾,不仅做到前后呼应,还使学生对新学的知识有一个整理的机会。特别是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这一问题更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之乘法分配律是在学习了乘法意义、混合运算式题、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乘法运算定律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单运算。(2)培养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学习能力。(3)感受数学的内在美,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渗透唯物主义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观察、猜测、分析、比较,初步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其数学特点和结构形式,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观察比较、主动探究。

本节课在传统的概念教学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学习目标上看,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

从教学方式上看,变重视结论的记忆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

从学习方式上看,变模仿式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

1.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只重视结论的记忆,而这节课我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探索。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感悟到两种算法相等关系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素材——算式,使学生在辨析与争论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清晰的认识。这些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十分自然,十分到位,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2.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

对于模仿式学习,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知识易遗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素材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素材,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他们创造的火花。他们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就会被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所取代。在本节课中,学生积极的思考与探究一次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概括规律的过程中,多次出现全班学生都站起来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的场面。尽管对定律内容的叙述十分烦琐,但学生仍然热情地参与。丰富的感性材料、深入的体验与感悟、积极的探究与思考,使得他们的发言闪现着思维的火花,使得规律的概括总结水到渠成。

专家点评

潘老师上的这堂课较能体现课堂教学新理念,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道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经历了数学规律的全过程,达到了启迪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例如,在问到“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时,教师请学生猜想,但不说出来,而是看这个猜想是否适用于其他数据。接下来教师就请学生举例验证,学生通过辨析争论,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自己发现规律。潘老师在教学中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及作用,进而学会应用规律。教学中,教师还采用学生说前半部分、教师进行补充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较活跃,以致有些学生不愿意下课,还要讨论下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摆正了教与学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及与同伴进行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是将模仿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再采用过去简单的一问一答方式,把知识规律展示给学生;而是采用符合小学生认知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发现规律—建构新的数学知识—巩固和深化新的数学知识”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是使学生在辨析与争论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清晰的认识,最后由特殊到一般,总结出字母公式。

四是在整个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潘老师能巧妙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因此,在整个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教师没有采用简单的一问一答的方式,把知识规律展示给学生,而是适时地给出一组问题:“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进行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到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著名数学教育专家  邱学华)
本章目录 共计3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