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有“味道”的练习课
——“口算、估算与推理”教学实录及评析
刘德武,北京市特级教师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我们这节课要上数学课。其实我们在学校里学了许多计算题,加法会吗?减法呢?乘法呢?除法呢?
生:会。
师:加、减法容易些还是乘、除法容易些?
(有的学生说加、减法容易,有的学生说乘、除法容易。)
师:意见不一样。一句话,学好了都容易,对吗?
生:对。
师:将来我们还要学一些数,小数、分数……无论是多简单、多复杂的乘法和除法,都要有个基础,你们知道这个基础是什么吗?
生:乘法口诀。
师:今天我们就围绕乘法口诀来上一节课,想不想听?
生:想!
师:今天上什么内容呢?我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看你们知不知道?(板书:口算、估算与推理)
师:口算知道是什么吧?
生:知道。
师:估算呢?
生:知道。
师:谁知道推理是什么?
生:通过一个数据推导出另外一个数据。
师:为了研究方便,刘老师把大家分为两个大组:小猴组、小兔组。小猴组的同学学一下小猴的动作,小兔组的同学学一下小兔的动作。
(教师说明分组方法。)
[评析:“新课引入”就是如此的简单实在,而学生确实兴趣盎然。这样简单朴实的教学其实是一种教学的大气度、大智慧,来源于教师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二、口算
1.第1次抢萝卜比赛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口算比赛。一会儿我给你们一些萝卜。小兔爱吃萝卜,小猴呢?小猴是杂食动物,什么都吃,萝卜当然也吃。
(教师出示一些“萝卜”。)
师:在萝卜上写了一道题,如果这个数大于45就是小猴们要了。要是小于45谁要了呢?
小兔组:我们要。
小猴组:他们要。
师:既然这么容易,我们要做个动作,做个拔萝卜的动作。
师:大于45谁要?
小猴组:我们要!(做拔萝卜状)
小兔组:他们要!
师:小于45呢?
小兔组:我们要!(做拔萝卜状)
小猴组:他们要!
师:第一个萝卜出场了。
(教师出示萝卜:9×7。)
(学生抢着说。)
师:要商量好了说,整齐地说。
小猴组:我们要!(做拔萝卜状)
小兔组:他们要!
(出示:5×3。)
小兔组:我们要!(做拔萝卜状)
小猴组:他们要!
(出示:9×4。)
小兔组:我们要!(做拔萝卜状)
小猴组:他们要!
师:为什么该小兔子们要?知道的举手。
生:因为“四九三十六”,比45小,所以是我们要。
师:嗯!真好!能搞清楚不容易,能说清楚更不容易。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清楚他说的。他说什么?
生:四九三十六。
师:还说一句话是什么?
生:36比45小。
师:还说了一句话。
生:所以我们要。
师:这就是逻辑,逻辑顺序非常清楚。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他不仅仅说得好,脑子还特别清楚。
师:很好,我们用到口算了吗?
生:用到啦!
师:用到估算了吗?
生:没有。
师:用到推理了吗?
生:没有。
师:进入下一道题。小猴子要不要?小兔子呢?
(出示:8×8。)
小猴组:我们要!(做拔萝卜状)
小兔组:他们要!
师:不仅没忘记说,也没有忘记拔萝卜,真好!
(出示:9×5。)
师:刚刚抢得很欢,现在怎么客气起来了?
生:因为正好是45,不大也不小,所以大家都不要。
师:小猴子要不要?
小猴组:不要!
师:给小兔子?
小兔组:不要!
师:那给谁呢?
生:给刘老师。
师:谢谢!这么荣幸!这么好的萝卜都没人要,那我留着吧。再看一个萝卜。
[出示:4×( )。]
(学生争论。)
师:好!谁来说说?
生:因为最大能填9,算出来只是36,比45小,所以小兔子要。
师:谁说方框里面是9啊?
生:因为方框里面只能填1到9,9是最大的,所以“四九三十六”。36小于45。
师:那如果填8或者7,6呢?
生:都行。都是小兔子的。
师:我们已经学过数字更大的乘法,但从乘法口诀来讲最大是9。这个萝卜归小白兔了,大家有意见吗?
生:没有。
[出示:6×( )。]
(学生自由争论。)
师:由都不要到都可以要,这里有进步。能不能说清楚()填几是小猴们要,填几又是小兔们要?
(学生自由讨论。)
师:谁能来说清楚?
生:填6和7的话都小于45,小兔子要,要是填1的话也是小兔子要。
师:说对了,但说得不全,谁能说清楚?
生:我们可以填0~7这么多数,他们能填8,9,所以两组都可以要。
师:这个萝卜到底给谁呢?等等,我发现这个括号下面有个数。
(师慢慢地撕下,显示8,小猴组的同学很兴奋。)
师:虽然0~7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很可惜,这里写的是8。就给小猴子们啦!
[评析:第一次比赛其实是乘法口算,口算从简到难、由封闭性练习到开放性练习,让学生从中感受、思考、判断。]
2.第2次抢萝卜比赛
师:第1阶段的抢萝卜游戏就到此为止,我们还会继续抢萝卜,但是有新要求。得数大于5,小猴子们要;得数小于5,小兔子们要。好像小兔子们机会少一点了哦!没关系,我们先看题。
(出示:64÷8。)
小兔组:他们要!
师:虽然这萝卜是小猴子要,但是我发现小兔子那边回答得最快。
(出示:27÷9。)
小兔组:我们要!
师:哪句口诀?
小兔组:三九二十七。
(出示:35÷5。)
(学生争论,有点乱。)
师:你们光说要或不要可不行,要会说口诀才行。请一位同学来说,为什么?
生:五七三十五。
师:接着说。
生:大于5。
师:接着说。
生:所以小猴子要。
师:好!这个萝卜就送给小猴组啦!你作为代表收下。
(出示:54÷9。)
小猴组:我们要!
师:好!给小猴子!
[出示:2( )÷6。]
(学生先讨论。)
师:好!你反应最快,你来说。
生:( )填4的话,答案也是4,24÷6=4,如果填8,28不能除以6啊。所以只能是小兔子的。
师:最后一个萝卜。
[出示:24÷( )。]
(学生争论,后说“都要”。)
师:谁也不说,自己想()里填几谁要,填几又是谁要?
生:老师,你这个()也得撕开来。
师:现在就是不撕,撕开就没意思了,谁来说?
生:填4小猴子要,填6小兔子要。
师:说得真好,你还说了一对4,6。
生:填8是小兔子要,填1是小猴子要。
师:要有方法,填到8就肯定想到几?
生:3。
师:8和3是一对。为什么8和3是一对?
生:因数、因数和积,8和3都是因数。
师:谁能一个人说填几小猴要,填几小兔要?
生:填3就是小猴子要,填8就是小兔子要,填6就是小兔子要,填4就是小猴子要。
生:24÷1也是小兔子要。
师:24÷1等于几?
生:24。
生:24÷0也是小兔子要。
师:24÷0可麻烦了,24÷0可不等于0,也不等于24。我也说不清楚24÷0等于几。星期一问你们李老师,他肯定能说得清清楚楚。请一位同学上来撕纸。
(出现8。)
小猴组:他们要。
师:好!送给小兔组。
师:刚才抢萝卜游戏中有口算吗?
生:有。
师:有估算吗?
生:没有。
师:有推理吗?
生:有一点点。
师:是有一点点,刚才说24除以几谁要就要用到推理了。
[评析:第2次比赛是运用乘法口诀进行除法口算,练习形式多样,学生在开放性练习中应用了数学推理。]
三、估算和推理
师:萝卜大丰收,我们要把萝卜分别送到小兔家、小猴家。但是有个困难,从萝卜地到小猴家有一座弯弯的小桥(画),要把这些萝卜分别用卡车运过桥去。但桥上有句话,不知道你们懂不懂它的意思?“限重40吨”,这是什么意思?
生:最多只能承重40吨的东西。
师:那要超过40吨呢?
生:不行!桥会塌的。
师:那正好40吨呢?
生:也可以。
师:也可以,这就叫作“限重40吨”。
师:第1辆卡车开过来了,谁能说说图画表示什么意思?
生:每个箱子有9吨,有3个这样的箱子,车子重3吨。
师:这辆车能不能安全过桥?为什么?
生:因为“三九二十七”,27+3=30(吨),没有超过40吨,所以能过。
(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开车。)
师:第2辆卡车开过来了。有这样的4个箱子,每箱不到9吨,可是卡车3吨多,能不能开过去?
生:3吨多是什么意思?
生:比3大。
师:那5吨、7吨可以不可以?
生:不行!比3吨多但不到4吨。
师:想一想这辆卡车能不能开过去?
(学生自由思考。)
生:3吨多看成4吨,不到9吨看成9吨,4×9=36吨加上4等于40吨,所以卡车能开过去。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3吨多看成是4吨了,这是什么方法?
生:假设。
师:不到9吨看作9吨,这样算下去,他们最多是40吨。实际到40吨了吗?
生:没有。
师:我们不知道差多少,但是总比40差一些。卡车到底能不能开过去?
生:能!
(学生演示卡车开过去。)
师:安静。用卡车运萝卜到小猴家时,有口算吗?
生:有!
师:有加法口算,也有减法口算。
师:有估算吗?
生:有!
师:这回有了。
师:有推理吗?
生:有!
[评析:教师设置有趣的“运萝卜过桥”活动,引导学生对“限重40吨”“不到9吨”“3吨多”这些数据进行讨论,为学生接下来进行乘法估算做了铺垫。]
师:这回把萝卜送到小兔家,没有桥了,有一条宽宽的河,有船。但是有要求,一条船最多运8筐。看看这么多筐要运几次?
(出示:24筐。)
生:3次。
师:哪句口诀?
生:三八二十四。
(出示:48筐。)
生:6次。
师:哪句口诀?
生:六八四十八。
(出示:56筐。)
生:7次。
师:哪句口诀?
生:七八五十六。
(出示:28筐。)
(学生争论3次、4次。)
师:到底是3次还是4次?
生:4次。
师:说说为什么是4次?
生:因为3×8=24,剩下4筐也要运到小兔家,所以要运4次。
师:说得不错,先运过几次?3次,那3次运的都是8筐,最后还剩下几筐啊?4筐,这4筐能运过去吗?能,虽然不满一船,但也要运过去。所以一共要运几次啊?
生:4次。
师:但是发生了意外,28筐还没运走呢,又运来28筐,一共要运几次?
(学生争论7次、8次、9次。)
生:7次。
师:两个28筐不是2个4次吗?该是8次啊。
生:28+28=56,56÷8=7。
生:28筐计划运4次,最后4筐要再运一次,但又来28筐,那可以再加上4筐,所以只要7次。
师:刘老师今天很高兴,高兴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同学们解题的方法不一样。有同学是前后考虑的,先考虑前面的4次,再考虑后面的4次,由于刚好4筐和4筐可以凑成1船,所以省了1次,8-1=7(次)。而有的同学从整体考虑,两个28筐不就是56筐嘛,56里面有7个8,所以要运7次。我们在解决这些题的时候不仅小猴变得很聪明,小兔也很聪明。
[评析:有趣的“运萝卜过河”活动,由浅到深,由刚好整除到不整除,由前后考虑到整体考虑,学生每次都需要考虑具体情况,并运用到了估算和推理思维。]
四、全课总结
师:好了,今天咱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了。再来回忆一下今天的课,有口算吗?有估算吗?用到推理了吗?
生:有!
师:你觉得哪里用到推理了呢?
生:“第2辆卡车能不能过桥”用到了推理。
教学反思
1.变静态的练习为动态的活动——让练习课趣味十足
我们都上过公开课,但我们经常会选择一些概念课来上,很少选择练习课和复习课,因为我们都清楚练习课与复习课要上出“彩”来很不容易。其实练习课也能上出“彩”,只是需要变静态的练习为动态的活动。为达到巩固新知、活用新知的目的,我们可以在练习课上设计一些层次性强的练习。例如,我把原来的口算练习设计成了拔萝卜的数学游戏,把解决问题设计成了运萝卜的数学活动。这种设计会使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兴趣倍增。
2.变封闭性练习为开放性的练习——让练习课充满数学味
“6×( )=( )”答案是大于45,还是小于45?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将得出不同的答案。一位学生说:“两组都可以要。”他的思考层次比较高,因为他是在之前学生问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与概括的,他得出的结论是进一步思考的结果。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如思维的深刻性与敏锐性)。
3.变直接呈现为情境创设——让练习课充满现实味
我们的练习不能以单一静态文字直接呈现,它需要我们适时、适度地改变呈现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去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在本案例中,我创设了一个运萝卜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口算、估算和推理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口算、估算和推理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
专家点评
朴实的课堂教学没有华丽炫目、哗众取宠的东西。刘老师不急不躁,娓娓道来,朴实自然,却给听课者和风细雨般的舒爽。这节课没有刻意地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升华知识,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轻松、水到渠成。刘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运用这样的设计不光进行了数学知识的教学,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整个过程体现出“自然但不随便,规范但不死板”的课堂教学本色。
首先,刘老师在课堂上非常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注意运用适时的表扬与鼓励手段。我们上数学课关注最多的是学生对今天的知识掌握得如何,随着新课标的推进,我们也会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但是总感觉不太真实、不太自然。刘老师能关注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并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其次,刘老师既把学生当作孩子,又把学生当作成人,对他们适时地传道。我们总觉得学生就是小孩,和他们讲话只能把他们当作孩子,其实不然。孩子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的,所以我们成人要与他们保持平等的关系。
再次,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清晰,让人非常舒服、亲切。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情投入,兴趣高涨,通过思维的碰撞不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课前谈话从简单的数学知识入手,一下子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整节课刘老师以学生为本,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并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主动观察、推理、判断,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
最后,整个学习过程都贯穿在小猴、小兔的情境中,使学生能主动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丽。刘老师精心设计了每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还不断地观察学生理解接受的情况,随时进行微调,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黄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