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引思,开放生成
——“7的乘法口诀”教学实录及评析
贲友林,江苏省特级教师
课堂实录
一、情景创设——激趣
(屏幕动画先后出示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
师:请看屏幕——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谁呢?她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七个小矮人。”)
师:数一数,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
(随着学生数数,屏幕出示1~7。气球中出现7,14,21三个数。)
师:七个小矮人每人手拿一只气球。你能看出气球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吗?
生: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7。
生:第1个数是7;第2个数是7+7,两个7相加是14;第3个数是21,3个7相加是21。
师:接着往下写,是哪些数呢?
生:28,35,42,49。
(学生边回答,屏幕中边出示各数。)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21+7=28,28+7=35,35+7=42,42+7=49。
生:4个7相加是28,5个7相加是35,6个7相加是42,7个7相加是49。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列数读一读。
生:7,14,21,28,35,42,49。
师: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
生:7。
师:对!这一列数都与7有关系!(板书:7)
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1个7是多少?
生:1个7是7。
师:2个7呢?
生:2个7是14。
师:21是几个7?
生:21是3个7。
师:几个7相加得28?
生:4个7相加得28。
……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出:“1个7是7,2个7是14……”)
师:今天这节课如果我们学习乘法口诀,将学习——
(教师随着学生回答完成课题板书:7的乘法口诀。)
[评析:从新课的导入上,可见贲老师游刃有余的教学智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从小学生熟悉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气球上的数字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数字排列有规律吗?当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与数字7有关系时,教师趁机引导学生观察规律:“1个7是多少?2个7呢……”接着引出课题,亲切自然。]
二、口诀学习——引思
师:大家能编“7的乘法口诀”吗?我相信大家能!我们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把大家编的乘法口诀写下来,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如果有困难,可以看一看屏幕上的这一列数,再编口诀。
(学生小组活动。)
师:现在请各小组先汇报你们编写了几句乘法口诀。
生:我们组编了7句。
生:我们组也编了7句。
生:我们组也是7句。
师:我们展示一个小组编的口诀,一起看看他们编的口诀是否正确,然后各自检查本小组编写的口诀是否正确。
生:我们组编的口诀是,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口诀卡片。)
师:你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
师:发现一些规律了吗?
生:每句口诀的第1个字依次是“一、二、三、四、五、六、七”。
生:每句口诀的第2个字都是“七”。
生:得数依次多了7。
师:对,这是从上往下看!如果从下往上看,得数依次——
生:少7。
师:怎么样?让我们现在就记住这7句口诀,大家愿意试一试吗?我们大家自由读读记记。
(学生读、记“7的乘法口诀”。)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背,有没有信心?
(学生背口诀。)
师:在背的时候,感觉“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
生:“一七得七”好记。
生:“七七四十九”也好记。
师:对!“一七得七”“七七四十九”首尾两句容易记。
生:我觉得“三七二十一”也容易记,因为“二十一”特别好说。
师:是的,“不管三七二十一”这句话在生活中说得比较多。同学们对《西游记》一定不陌生。
(屏幕出示《西游记》图片和相关文字。)
孙悟空在炼丹炉中待了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在取经的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师:这段文字中有两句乘法口诀,你们发现了吗?
生:有“七七四十九”。
生:还有“三七二十一”。
(根据学生的回答,上段文字中的“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闪烁后由黑色变为红色。)
师:看来,难记的乘法口诀有3句:“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记的呢?
生:“三七二十一”,再加7,就是“四七二十八”了。
生:“二七十四”,2个14是28,“四七二十八”。
生:“七七四十九”,减去1个7,就是“六七四十二”。
生:“四七二十八”,加7,是“五七三十五”。
生:“五六三十”,加1个5,是“五七三十五”。
师:哦!用我们以前学的乘法口诀,来帮助记今天新学的乘法口诀。真棒!大家刚才交流的记口诀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多读读、多动脑筋,一定能记熟口诀。大家看着气球上的数,一起说口诀。
(教师随机指屏幕上气球中的数,学生根据得数说口诀。)
师:我们来玩个对口令游戏,我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或是我说后半句,你们说前半句。
(师生对说。)
师:你的同桌会不会对口令?两个人玩一玩。
(生生对说。)
师:如果感觉记得差不多了,可以把数学课本翻开,把“7的口诀”填写完整。
(学生填写课本例题中的口诀。)
师:都填对的,对着老师笑一笑。
[评析:师生的互动、智慧的碰撞,使学生对枯燥的口诀产生了兴趣,使原本静止的、程式化的口诀记忆过程成为鲜活、生动的师生学习场景。]
三、练习设计——开放
师: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呢?根据口诀能算出哪些乘法算式的积?我们做一个游戏——送算式“回家”。
(教师将1×7,2×7……7×7,7×1,7×2……7×6等13张算式卡片分发给各小组,学生把它们贴到黑板上相应的乘法口诀后面。)
师:接下来我们再一起玩一个游戏——转转盘。算对了,转盘才能转动。我们用抢答的方式,算式出示后,算好了就站起来说。
(转盘出示7×3,7×4,7×6……学生抢答。)
师:请大家比较刚才算过的题目,我们发现4个7比3个7多——
生:7。
师:5个7比6个7——
生:少7。
师:7是个奇特的数。我国古代的人民就与7结下了难解之缘。
(屏幕出示唐诗《枫桥夜泊》。)
师:大家看到的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与咱们苏州有关,我们在三年级会学习这首诗。大家能用哪一句口诀算出这首诗共多少字?
生:四七二十八。
师:对!每句7个字,这样的诗又称“七言诗”。
(屏幕出示由5副七巧板拼成的《刻舟求剑》故事图。)
师:同学们继续看,这是用七巧板拼成的故事图,这5副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块?
生:五七三十五。
师:从古至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中。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现象与7有关?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
生:星期与7有关。
师:一个星期有几天?
生:一个星期有7天。
师:一个人一天要喝6杯水,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杯水?
生:六七四十二。
师:还有哪些现象与7有关?
生:电子琴。
(教师出示电子琴键盘。)
师:琴上的白键共有多少个?
生:28。
师:你是一个个数的吗?怎么算得这么快?
生:“四七二十八”啊!所以是28个。
生:七星瓢虫也与7有关。
师:3只七星瓢虫的背上共有多少个黑点?
生:三七二十一。
师:还记得七个小矮人吗?
(屏幕出示七个小矮人画面,并以游动字幕形式出示儿歌,同期配音。)
1个矮人1张床,7个矮人7张床;1个矮人2只碗,7个矮人14只碗……
(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起来。)
师:你们能接着编这首儿歌吗?大家课后编,好吗?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
[评析: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练习的设计,从内容上讲,涉及了自然、音乐、社会生活、数学、人文等多个方面,它们都来自学生所熟悉和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是学生愿意亲近的。这些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的练习题将教材上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学生动态的思维内容,让他们在操作、讨论、对话、歌唱中思考,把7句抽象的口诀具体化为生活场景图,把枯燥的口诀记忆转化为有趣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手段,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我想对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符合学生的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掌握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新课标也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下学习数学知识。如何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呢?我先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气球上的数字排列规律引发学生的思考;再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放手让学生编写口诀。特别是在如何记忆方面,我适时地播放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生活中的口诀;对于特别难记的口诀,让学生讨论交流、寻找规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和创造欲,如学生想出了联系上、下句记忆,或者用以前学的乘法口诀进行记忆等方法。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体现出学生的新知学习是一个自主选择、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
2.教学设计的层次比较清楚
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引入,到观察气球上的数字排列规律,到通过加法计算和乘法算式为编制口诀做铺垫,到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编制口诀,到巩固口诀,到各种形式练习,到结课,教学设计尤其是口诀的编制采用让学生四人一小组探索探究的方式,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自主探究,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积极性也比较高。练习的设计内容丰富多样,看图列式有一定开放性,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教学方式。
3.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自主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经历编写“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单纯学习教材很枯燥,以前我会简单地处理成“找规律、编口诀、背口诀”的机械记忆的模式,这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生活中的与7有关的话题,例如:
(1)从儿童喜闻乐见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引入,观察气球上的数字排列规律,继而探讨“7的乘法口诀”。
(2)利用学生喜欢看《西游记》、玩游戏等心理,进行巧妙结合,巩固学生对“7的乘法口诀”的掌握。
(3)欣赏诗歌《枫桥夜泊》、七巧板《刻舟求剑》,用口诀算出这首七言诗的字数和七巧板的块数。
这样的情境创设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关于情境设置所追求的目标。
专家点评
全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下3个特点。
1.在生动的情境中激趣思考
就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其学习总是伴随着一定情境。教学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从课始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到电视片《西游记》、诗歌《枫桥夜泊》、七巧板《刻舟求剑》图等,教师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投射到无限的生活情境中,对于过程性目标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通过创设一系列生动可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口诀,营造了人人主动参与学习的喜人局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
2.在具体的操作中激趣思考
数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在动手实践中学数学。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无论是口诀的编写还是记忆,教师都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小组合作探索等形式,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吸收新知识。这样,就将教材上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学生动态的思维内容,在学生的操作、讨论、对话、歌唱中引发思考,把7句抽象的口诀具体化为生活场景图,把枯燥的口诀记忆转化为有趣的认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3.在精彩的练习中激趣思考
课堂上,师生对口诀、快乐大转盘、猜一猜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只能算一道乘法口诀等游戏,使整堂课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知情交融,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和谐、民主、欢快而又紧张的课堂氛围之中。尤其是最后的听儿歌编题环节,既轻松有效地调节了教学氛围,克服了学生的厌倦和疲劳心理,同时也使学生对“7的乘法口诀”进行了巩固,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沟通。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精心设计的这些练习,充分体现了教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师教学的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及学科之间的整合性。这样就给单调的乘法口诀融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为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7的乘法口诀”的局限性,达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可谓独具匠心。相信在这样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不仅学生吸纳了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还真正达到了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的目的,教师已经将学生数学思维的触角引向了生活,引向了社会大课堂!
(江苏省特级教师 陈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