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学流程

模块一 基础探究

探究活动: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老师买新房子了,想看吗?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一些,请看房子的平面图(出示平面图),你最想了解房子的什么呢?

2.让学生说一说要了解的内容,引出对面积的初步了解。

【设计意图:从“新房子”导入,让学生通过交流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面积,让学生充分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形成概念

1.初步感知面积。

1)举例说明什么是面积,引导对物体面积的理解。

师:房子的大小就是指房子的面积,那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吗?可以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面积(课本封面的面积、铅笔盒的面积、桌面的面积)。

2)由物体到平面,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师:我们认识了物体的面积,其实图形也有它的面积,请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和圆形的面积。

学生摸一摸。

3)对面积进行总结。

师:像刚才我们摸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从实物到平面图形来让学生认识面积,通过动手摸一摸、说一说,从具体到抽象,让学生对面积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探究比较大小的方法,统一面积单位。

1)直观比较黑板的面积和桌面面积、教室的地面面积和黑板面积的大小。

2)激发矛盾,借助学具动手操作,实际比较餐厅和书房面积的大小。

3)汇报交流、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两个环节,引出学生对面积大小的探究,首先用直观的方法进行观察,然后实际操作,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层次性,在比较的过程中,揭示了面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三、矛盾深化、产生新知

1.认识1平方厘米。

1)初步认识1平方厘米。

师:请大家拿出你们学具盒中最小的一个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生:边长1厘米。

师: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用手摸一摸,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3)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测量6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2.认识1平方分米、1平方米。

1)激发矛盾,产生新知。

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测量桌面的面积,学生猜测会不会有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可能是平方分米、平方米。

2)猜一猜什么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什么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

3)教师出示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摸一摸,并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正方形测量物体,然后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认识1平方厘米时,首先观察图形、测量边长、初步建立模型,然后寻找生活中的实物,并对其进行测量,使学生有一个思维的提升,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是在矛盾中产生的,使学生体验到不同面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师:真了不起,大家又认识了3个面积单位。面积单位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吗?

1.一粒纽扣的面积约是2()。

2.老师家客厅的面积约是25()。

3.一张双人床的面积约是4()。

4.一本数学书的面积约是3()。

5.我们国家的面积是960()。

【设计意图:巩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并在学生讨论第5题时,揭示比平方米大的面积单位还有平方千米,它是用来测量土地的面积的,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章目录 共计3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