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家庭社会文化经济地位
以往的大量研究证明: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次调查参考国际大型研究项目如PISA、TIMSS对于学生家庭社会文化经济地位的调查,结合中国实际,设计了家庭文化资源、物质资源以及父母教育程度和职业等问题。
(1)家庭物质条件
家庭藏书册数与学生成绩呈正比,家庭的物质条件越高学生成绩越高。将学生家庭是否拥有专门用于学习的书桌、安静的学习地方、与学习有关的参考书、字典、古典文学书籍、艺术作品、杂志报纸、计算机、上网条件、音频播放机和家用汽车等变量,合成为学生家庭教育支持的物质条件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家庭教育支持物质条件与学生成绩呈显著正相关,条件越好成绩越高。
表3-24 家庭物质条件等级与学生成绩——阅读(%)
表3-25 家庭物质条件等级与学生成绩——数学(%)
表3-26 家庭物质条件等级与学生成绩——科学(%)
表3-27 家庭物质条件等级与学生成绩——品德与社会(%)
表3-28 家庭物质条件与各科成绩的相关系数
注:
∗∗
表示
P<0.01
(2)父母教育程度
总体来说,学生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学生各科成绩越好。经非参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父母教育程度不同等级的学生群体之间,学业等级水平差异显著(阅读χ
2
=542.40,P <0.05;数学 χ
2
=827.26,P <0.05;科学 χ
2
=524.05,P<0.05;品德与社会χ
2
=1065.00,P<0.05)。
表3-29 父母教育程度与学生成绩——阅读(%)
表3-30 父母教育程度与学生成绩——数学(%)
表3-31 父母教育程度与学生成绩——科学(%)
续表
表3-32 父母教育程度与学生成绩——品德与社会(%)
(3)流动人口子女
被调查群体中有6.31%的学生为留守儿童,12.28%的学生为进城务工子女。非参数检验发现,阅读成绩留守儿童与农民工随迁子女、父母未外出的农村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三者与城市学校学生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显著低于后者。
表3 -33 流动人口子女成绩分布——阅读(%)
留守儿童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数学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二者与父母未外出的农村学生、城市学校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成绩显著低于后者。同时父母未外出的农村学生数学成绩也显著低于城市学校学生成绩。
表3-34 流动人口子女成绩分布——数学(%)
留守儿童与父母未外出的农村学生的科学成绩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二者与其他两组学生差异显著,成绩低于后者;农民工随迁子女科学成绩显著低于城市学校学生成绩。
表3-35 流动人口子女成绩分布——科学(%)
留守儿童与农民工随迁子女之间的品德与社会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二者与其他两组学生差异显著,成绩低于后者;父母未外出的农村学生品德与社会成绩显著低于城市学校学生成绩。
表3-36 流动人口子女成绩分布——品德与社会(%)
(4)上学路上花费时间
91.5%的被调查学生上学路上用时在半小时以内。42.5%的学生上学路上用时不超过10分钟。分城乡看,农村学生上学路上花费时间较多;分地区看,西部学生上学路上花费时间较多。总体来说,上学路上花费时间越多,学生成绩越差,路上需要1小时及以上的学生,在第4、第5等级的比例各科均低于上学路上花费时间较少的学生。
表3-37 上学路上所需时间分布(%)
表3-38 上学路上所需时间与成绩分布——阅读(%)
表3-39 上学路上所需时间与成绩分布——数学(%)
表3-40 上学路上所需时间与成绩分布——科学(%)
表3-41 上学路上所需时间与成绩分布——品德与社会(%)
(5)亲子互动
跟随父母居住、跟随母亲居住、跟随父亲或者祖辈及其他人居住的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成绩差异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跟随父母居住、跟随母亲居住两种类型的学生成绩好于跟随父亲或者祖辈生活的学生,数学、科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成绩获得第4 和第5 等级的比例为30%左右,均高于后者10个百分点左右。
在家长与学生互动性方面,随着对投入程度要求的提高,互动频率逐渐下降,70.06%的学生报告家人经常鼓励其在学校好好表现,而报告家人经常与其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的学生比例42.01%,家长跟学生讨论国内外社会发生的事的比例仅为26.8%,家长经常辅导功课的比例为11.22%。经非参数检验,发现除了数学成绩在家人是否经常辅导功课问题上没有显著差异,各科成绩在家人与学生之间的各类型互动上不同程度间存在显著差异。
表3-42 亲子互动类型(%)
表3-43 亲子互动类型与学生成绩
本章目录
共计7个
名师课例一
课例一点评
名师课例二
课例二点评
课堂实录
[拓展]《上学路上》第一课时课例点评部编版
[拓展]学生家庭社会文化经济地位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