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清晰与模糊并存——谈低年段古诗阅读教学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共选入49首经典古诗词,这些古诗词均是家喻户晓的名篇。其中,低年段有13首,都比较“浅近”,大多耳熟能详,易于诵读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考虑各年段的特点,又要考虑古诗教学自身的特点,做到清晰与模糊并存,积累与提高同步。

下面就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赠汪伦》一诗为例,谈谈低年级的古诗教学。

一、清清楚楚学古诗

1.吟诵积累,是基本要求。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强调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里的“不可误一字”“多一字”“少一字”“倒一字”,都在强调诵读的正确性。古诗词句优美、韵律合谐,传诵已久,更要读得准确无误、字正腔圆。因此,古诗阅读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读,读得正确流利,读得有情有味,读得自然成诵。

李白的诗大多有着神奇瑰丽的想象、雄壮昂扬,而《赠汪伦》这首诗如说白话,表达出朋友间绵绵的情意。轻声读一读,会感觉音韵行云流水,有着非常美妙的节奏感。整首诗押ing韵,读时气流内转,以鼻腔发音,较之开口呼,多了内敛婉转。有点像深山古寺的钟声,雄浑悠远,余音袅袅,恰到好地传达出了李白与汪伦的依依惜别之情。到第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转韵的同时仍为齐齿呼,提升情感,以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然后是恍然大悟,再次回韵,“不及汪伦送我情”。

当然,这些都不必讲给学生,只要初读时提醒注意“赠”“乘”的正确读音,就可以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放声读、同桌互读和全班齐读等形式,完全进入诵读的意境。在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平声的流连舒缓,仄声的雄健挺拔,平仄交替的高低错落,诗人情绪的起伏和情感的得失,也就尽在其中了。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积累上,我们可以把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引入,再以送别为主题拓展,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

2.方法灵活,是基本特点。

《赠汪伦》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感情真挚、诗意浓郁。虽内容浅显、语言易懂,但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要感悟诗情,体会诗意,还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

1)恰当补充资料。

古诗因年代久远,诗的背景、情境、人文和历史都与学生隔着遥远的时空;高度凝炼的语言,一字一词都有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入适度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案例一:

师:大诗人李白为什么要赠汪伦一首诗?他们是怎样成为朋友的?让我们来看一个资料。(配乐并介绍: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

请同学们继续想一想,汪伦在这些天中会怎样招待朋友呢?

生:他一定会带李白游览当地的风景名胜。

生:还会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

生:有时还会到桃花潭上划船钓鱼,亲自动手做鱼给他吃吧。

师:在同学们的想象中,汪伦是如此热情好客。汪伦对李白真诚相待,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再读读诗,看哪些句子写出了他们之间情谊的深重。

生:我发现了,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非常正确。我们来边读边看插图,想一想李白是如何把他们间的深情厚谊写出来的。

生:李白看着桃花潭那么大,那么深,水是那么多,觉得就像他和汪伦的友情一样。就想到这句诗了。

师:你真会联想。李白看着眼前的景色和即将告别的朋友,想着二人间深厚的友情,眼前景、眼中人、心中情,很自然地交融到了一起,这两句诗脱口而出。让我们齐读。

通过补充资料和展开想象,学生对诗人与朋友的相交相别,对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进行了身临其境的假想,这在理解上也就感同身受了。

2)适度体会表达。

后两句诗历来是人们传诵的名句,作者以有形的潭水来喻无形的情感,以水之“深”来摹情之“重”,此人此情此景,都妙手天成地融为一体。那么,如何引领学生体会这种表达方式呢?

案例二:

师:再读一读,是说友情就像潭水一样吗?是说桃花潭有一千尺深吗?

生(反复读后):不是,是说那友情比潭水还要多,还要深呢。

师:桃花潭的水真的有一千尺、也就是三百多米深吗?我们同学的身高差不多都是一米多,也就是要有300多个同学连起来那么深。

生(惊疑地):啊,不可能吧。

师:是啊,这就是诗人的夸张。我们以后会接触到李白的其他诗,比如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长风几万里”等,用的都是这种写法。

既然是夸张,那同学们想一想,这两句诗如果用两个词连起来,哪个更合适呢?

生:桃花潭的水即使有一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生:桃花潭的水就算有一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生:桃花潭的水哪怕有一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我相信大家都体会到了这种写法对表达情感的好处。让我们来大声地齐读最后两句。

对于低年段的学生,不要求精确地体会表达方法,但对比较突出且能够理解的一些表达方式,也不能视而不见。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与熟悉的事物作比较,很自然地认识到了夸张这种修辞手法,进而通过使用连词体会到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这对于进入高年段后再阅读李白诗歌,奠定了一个很好的理解基础。

3)充分展开想象。

低年段的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凝炼的古诗又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理解诗意、领悟表达,也可以凭借想象深入作者内心,唤起情感共鸣。诗情与画意,都可以借助想象的翅膀抵达。案例三:

师(播放课件):汪伦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情深意重,令李白非常感动。船就要离岸了,相伴多日的好友也要分别了。以后可能天涯海角再难相遇,他们临别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和同桌分角色表演他们话别的场面。

生(表演):双手抱拳,深施一礼,高声说:“李白兄,一路顺风!希望你有一天还能重游桃花潭。”

一边招手,一边高声回应:“汪伦弟,请回吧。我永远不会忘记你这个朋友的。”

……

汪伦踏歌相送,李白作诗赠别,这是诗坛佳话,更是友情传奇。在读懂全诗,领悟诗情之后,引领学生观看画面、倾听音乐,再到扮演角色,通过想象再现场景,就让学生更深地体会了到诗人心底的惜别之情。

二、模模糊糊悟诗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即要求我们要忽略古诗教学中的解释,放弃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学习方法。低年段的古诗教学更要彻底摒弃“诗人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的总结公式,力戒写景全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写情全是表达爱,这样套话空话的总结,更不应该让学生抄写和背诵《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诗句解释。

《赠汪伦》一诗,学生有了上面的吟诵、想象、表演,已经很好地理解了此诗。至于一字一词的精确意思,诗人的思想情感,大可不必深究。

杨振宁教授说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是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历了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他才逐渐体悟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正含义,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那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大致了解其主要意思,初步感受作者情感,对有特点的表达稍加体悟就可以了。对诗意、诗情,包括诗人的认识都不要求深求全,要允许学生有体会上的朦胧和理解上的懵懂,准确清晰地积累下来后,更多的要留待成长岁月中去慢慢消化。

本章目录 共计3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