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 设计提要

▍教材分析

1.立足于课标分析。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中年段阅读教学中,要着力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来当作教材解读。《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其中有丰富的人物对话,情境有趣,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2.扎根于教材分析。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个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对这样有情有趣的童话故事,孩子们非常喜欢。

▍学情分析

学生的优势: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要着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借助文字,结合图片,提高他们的阅读审美水平。

【第一课时】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带来的快乐。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根据偏旁部首来区分形近字访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能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能初步简单地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偏旁部首区分形近字访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能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能初步简单地说出故事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及分析

一、激趣导入

1.听一听,猜一猜。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看来你们读过不少故事,那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老师说关键词,你来猜故事的名字好吗?

猪八戒、唐僧、孙悟空——《西游记》

公主、小矮人——《白雪公主》老虎、狐狸——《狐假虎威》

根据故事的主要人物就能猜出故事的名字,你们真了不起。

2.揭题:这节课,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题目就是——“三袋麦子”。

(“麦”是本课的一个生字,写的时候要注意:指导书写(“”的三横要紧,第三横要宽,“夂”的撇、捺要呼应,学生书空)。麦子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籽实磨成面粉后,可以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如面包、饼干、面条、馒头、烙饼等。

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 心理学上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游戏的方式导入课堂,唤醒孩子已有的童话记忆,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课题中的“麦字是学生的易错点,从字形、字义两个角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该字的理解与记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自己大声地读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了,就用你漂亮的坐姿告诉老师,好吗?

(生自由读课文)

2.读完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三袋麦子”(板书)。

“麦”是本课的一个生字,写的时候要注意:麦的第四笔竖和第五笔撇是两笔噢)

生读课题。

读完故事,你知道这个故事里都有哪些主要人物啊?

(小猪、小牛、小猴、土地爷爷)

3.看来故事大家都读得很认真,这些字词拦路虎就一定难不倒你们了!

麦子   一份  告诉   迫不及待

食品   保存   防止   憨厚

仍然   拜访   麦囤

指名读,正音(开火车读,请同学说说容易读错的词语并领读词语,纠正易错的字音)

4.明读音:

1)注意前后鼻音和轻声。

“麦子”要读轻声,“份”是前鼻音,“防”“仍”“访”都是后鼻音。

这一课还有两个多音字。

2)如何区分多音字?

①一个是【出示“干”】它有两个读音,一个读gàn,一个读gān

谁能读好这两个句子?指名读,齐读。

②“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mó   mò)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

指名读句,随机正音顺句。

【出示“磨”】

为什么这里读mò不读mó?我们一起去问问字典公公。

课件出示:

mó A.摩擦。B.阻碍,困难。C.逐渐消失,消灭。D.拖延,耗时间。

mò A.把粮食弄碎的工具。B.用磨把粮食弄碎。C.掉转。

根据句子意思,这里该选择哪一条呢?看来,当我们拿不准音时,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选择读音。

5.记字形:

辨一辨

这些词串有两个字长得特别像,分别是——“防”和“访”。【出示这两个生字】

你有什么好方法区分这两个字吗?(抓住部首来区分)

总结:同学们真会观察,抓住了这两字的部首来区分。“访”这个字可以组词:访问,拜访。都跟说话有关,所以这个字是言字旁。

那么“防”这个字呢?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了“防”古文字,你们瞧,“防”字的左半边像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

对了,“防”字左边其实是表示一段高地,就像是一堵——墙,将敌人、灾害都抵挡在的外边,所以你看,抵挡住火,我们就可以说——防火;抵挡住了水,我们就可以说——防水,那地方住了可恶的小偷——(生:防偷),我更多地会说——防盗。

总结:小朋友你们看,抓住偏旁区分形近字,可是一个好办法呢!

写一写

那么写好这两个字又要注意什么呢?

对了,这两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左边的部首要写得瘦瘦的,右边的“方”字要舒展。

请打开硬笔字习字册,将这两个字,描一个,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

6.明字义:

写好就抱臂坐直。同学们,刚才的有一个词你们注意到了吗?“麦囤”是什么意思啊?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啊?

(生自由说)

是的,你们都抓住了麦囤用来储存粮食的主要用途。瞧【出示图片】,你们看,这就是农民伯伯常用的麦囤,他们把收获的粮食,放在这个用篱笆铁丝等围成的容器里面,既节省空间,又便于存放,这可是农民伯伯的智慧呀!一起用心读好这个词“麦囤”。

7.解决了字词拦路虎,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不丢字,不添字。

指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评议。

设计意图 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提出: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磨”,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语境,进行多音字的区分记忆。“防”和访,引导学生关注字形,把握偏旁部首,区分字形,理解字义,强化书写。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三、理清课文脉络

1.读通句子,标出课文共有几自然段,想想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请你尽量说得简单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集体交流,相机互相补充,教师相机小结。

(主要内容: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三袋麦子,他们分别用自己的方法处置了手中的一口袋麦子,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同学们知道,一个完整的故事都有起因、经过、结果,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来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故事的起因,土地爷爷各送给小猪、小牛、小猴一口袋麦子。

第二部分(24):故事的经过,小猪、小牛、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法处置了这袋麦子。

第三部分(59):故事的结果,土地爷爷回访三个小动物,并对他们做出了不同的评价。

小结:那么小猪、小牛和小猴分别是怎样处理土地爷爷送的麦子的?土地爷爷又分别做出什么评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主要予以指导,引导他们按照一定的思路去把握关键信息,提炼主要内容。

四、十分钟写字

1.学生书写,注意书写姿势。

2.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 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写字时间,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板书】

三袋麦子

主要人物:小猪、小牛、小猴、土地公公

故事的起因(1

故事的经过(2—4)

故事的结果(59

● 教学感悟(反思)

《三袋麦子》作为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在第一课时教学中,首先要给孩子童话的感觉。虽然在三年级,识字写字仍然是第一课时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是,相比于第一学段,第二学段更侧重于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教会学生如何区分形近字,如何根据语境把握多音字的读音等方法,都是在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此外,第一课时,一定要给孩子们一个梯子,让他们先尝试把握文章的直接信息,大概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有条理、有深度的复述,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案例由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小学裴晓逊老师提供)

【第二课时】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方法,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能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喜欢的一个片段。

2.感受故事带来的欢乐,对于故事中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方法,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能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喜欢的一个片段。

教学难点

感受故事带来的欢乐,对于故事中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及分析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麦子、一份、告诉、迫不及待、食品、保存、防止、仍然、 拜访  

2.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引读)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注意破折号要有停顿)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检查学生生字词的学习状况,对上节课的字词重点进行一个课堂的有效反馈。接下来,承接第一课时,直接导入,进入文本的深入研读。

二、根据表格,梳理课文信息

1.师:孩子们,快过节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口袋麦子。那么这三个小动物是怎么看待和处理麦子的?

1)出示小组研究: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训练孩子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他们看到什么样的麦子

他们是怎样处理麦子的

土地爷爷对他们的评价

小猪

 

 

 

小牛

 

 

 

小猴

 

 

 

研究要求:4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各自轻声阅读课文,23号发言,1号总结、补充,4号记录,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准备发言。

2)小组播报(学生交流时,让学生上台交流与互动)

汇报方法:竖式回答。

A.看到了什么样的麦子?

师:注意看清表格,是看到了什么样的麦子,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

(小猪看到了黄灿灿的麦子,小牛看到了饱满的麦粒,小猴看到的是上等的麦种)

B.如何处理麦子的?

师:非常好,找得很准。谁再来说三个小动物是怎么处理麦子的?

(小猪是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小牛是把麦子保存起来,还搬到屋外透风晒干。小猴子是把一口袋麦子全种下了地)

C.土地爷爷对他们的评价?

师:最后土地爷爷对他们的评价呢?

(土地爷爷对小猪是忍不住哈哈大笑;对小牛是点了点头;对小猴是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

设计意图 表格,以其直观、醒目、易比的特点,被视为理科的常用工具而存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表格”这根拐杖,帮助孩子抓住关键词句,理清课文思路,对比异同之处,抓住人物情感,从而有条有理地复述课文,并学会复述课文的基本方法。

三、品读人物,分角色朗读,朗读训练

1.三口袋麦子构成这个故事,这三个主人公不同的处理方式让故事更加精彩,从他们各自对麦子不同的处理,我们看到了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生说)

小猪:憨厚可爱(贪吃)【板书】

小牛:勤劳节俭【板书】

小猴:聪明能干【板书】

(一)品读小猴的聪明能干

那么土地爷爷最欣赏谁?为什么呢?

【出示:】

最后,土地爷爷又来到小猴家。谈起去年的那口袋麦子,小猴拉着老人的手,神秘地说:请跟我来。

土地爷爷跟着小猴到里屋一看,啊,麦囤里堆得满满的。小猴说:我把麦子种下了地,这都是我的收获。您带一些回家吧。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

从土地爷爷“兴奋”的话语和“抚摸动作中,我们能够感受的是爷爷对小猴的认可与喜爱。文字里有这么这么多的信息哪。谁愿意来扮演小猴和土地爷爷,读读最后两段?(生读)

(二)品读小猪的憨厚可爱、贪吃

那么我再来看看小猪,聪明的你从哪里看出小猪的憨厚可爱、贪吃?

【出示】

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

他先到小猪家,小猪说:“感谢您去年送给我那袋麦子,让我吃到了最好吃的东西。”说着,不由得舔了舔嘴唇。看着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

A.金灿灿:在小猪的眼睛里麦子是那么漂亮!

B.开心地喊道:说明小猪的心情特别好,高兴极了。

C.(重点)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

预设

迫不及待就是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形容急切的心情。

这里讲的是谁为了什么而不能再等待了?(小猪想吃用麦子做成的各种各样的食品已经急得不能再等待了)

你曾经有没有“迫不及待”地干过什么事?

小猪怎么喊?谁来喊一喊?迫不及待什么意思?小猪迫不及待是什么样子?

谁来扮演小猪?注意表演好小猪的表情。

(三)品读小牛的勤劳节俭

1.那么你从哪里看出了小牛的勤劳和节俭?

【出示】

小牛捧起饱满的麦粒,看了又看,心想:多好的麦子呀,我要先把它保存起来,等家里的草料和杂粮都吃完了,再慢慢吃这好东西。为了防止发霉和虫蛀,小牛经常把那袋麦子搬到屋外透透风,晒晒太阳。

告别了小猪,土地爷爷来到小牛家。小牛告诉老人:“去年您送我的麦子至今还没吃完呢。”小牛抱出那只口袋,里面仍有半袋麦子。老人点点头。

2.指导重点:

A.饱满的麦粒

B.心里的想法

C.小牛的语言

这是一只勤俭持家的小牛呀,谁愿意演一演这只小牛?

3.读一读、演一演:

1)同学们你们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认识这么多有趣的小动物,下面就让我们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吧。分角色扮演,老师读旁白。注意,读出三种动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及动作、神态的差异,你也可以加入合适的动作。

2)你最赞成谁?你来夸夸他。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 中国的汉字是一种音义结合的文字。语文的真正魅力就渗透语言文字之间。语文课上,必须要让学生在体验学习快乐的同时,真正有所收获,就是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身后的含义与情感。所以,在第二课时,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文字,去领悟人物的性格与情感。

四、根据表格,总结、复述课文

1.同学们,这个有趣的故事你详细地讲给爸爸妈妈或朋友听了吗?

好像有点儿难,没关系,你可以借助这个表格的提示,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小组间可以互相讲讲看哦!

2.依据表格,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他们看到什么样的麦子

他们是怎样处理麦子的

土地爷爷对他们的评价

小猪

黄灿灿的麦子

把麦子磨成了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

看着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

小牛

饱满的麦粒

把麦子保存起来,还经常搬到屋外透透风,晒晒太阳。

老人点点头。

小猴

上等的麦种

把一口袋麦子全种下了地。

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

要求:4人轮流发言,1人发言,其他3人认真倾听,及时补充。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准备发言。

3.学生发言、点评。

小结:你们看,抓住关键词,理清故事的思路,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不是什么难事!

设计意图 对课文的复述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而学生复述时有时常常颠三倒四,杂乱无章;有的讲不到要点,分不清主次;有的只能提纲掣领地讲一讲,只有“纲”没有“肉”;有的干脆照本宣科,将课文背一遍。表格的利用,给学生的复述提供了支点,对一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能抓住表格中的关键词有条理地进行简单复述;而对一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有顺序讲述故事的基础上能由词打开思路,生动讲述甚至进行创造性复述。

【板书设计】

         小猪 憨厚

9.三袋麦子         小牛 节俭

         小猴 聪明

● 教学感悟(反思)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同是一袋麦子,各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书后习题要求“讲讲这个故事”。

以往学生在课堂上,面对此项挑战,鲜有主动举手者,即使举手的,大多也是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而那些能力有限,更需要锻炼和提升的孩子,缺乏自信,往往不愿举手,不愿尝试。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老师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孩子。

本课采取伙伴式学习的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开口难,课堂发言机会少的难题。在分组合作的基础上,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努力,理清课文思路,共同完成课文内容的复述。

本课伙伴学习的小组安排,尝试的是异质分组。根据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组。4人小组中,1号为口头表达能力最强的学生,他在小组中负责总结、补充其他组员的发言。234号组员各抒己见,相互鼓励,4个伙伴相互学习,互为补充。这样,伙伴合作学习,调动了每个孩子,让他们敢于发言,乐于发言,一起努力,共同进步。

(本案例由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小学裴晓逊老师提供)

本章目录 共计6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