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提要
▍教材分析
《夕阳真美》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最后一篇课文。与本单元的主题一致,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生动地描述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巧妙地寓自然知识于美文之中。课文语言生动形象,读来十分流畅。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的内容,供学生观察,可帮助他们理解课文。此外,全文还给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感。夕阳的美包括了夕阳本身和天边各种景物的美,夕阳的美也是爷爷的赞叹之美。本文写了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象,分为太阳西斜、夕阳下沉、夕阳落山后的三种景象。全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写了夕阳的美丽,让人感觉夕阳如同一位婀娜多姿的姑娘,她的脚步轻盈而飘逸。文中形容爷爷的一个词是“满面红光”。这个词有三层意思:一是形容爷爷的健康;二是突出当时霞光映在爷爷脸上时,他高兴的样子;三是暗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寓情于景于人,是作者写夕阳的本意。夕阳真美,这是老爷爷对夕阳的由衷赞美。而且发出这种赞叹的时候,是望着奶奶的。这不但是对夕阳下壮丽、绚丽的景色的赞美,也是爷爷、奶奶幸福晚年的生动写照。二年级的孩子,对此体会有一定的难度。着力点应该落在读出夕阳的壮丽、灿烂上。只有读出夕阳渐变的过程,尤其是读出渐红、更红、越发灿烂的过程,才可以在揭示夕阳就代表老年的时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由景及人,才可以在读中使学生有所感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孩子们的体会则会逐渐加深。
▍学情分析
学生的优势:本文是二上的最后一篇课文,孩子们已经有了课文阅读的初步经验,加之课文短小、朗朗上口,孩子易读易背。课文描写了夕阳西下的壮丽景色,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情感体验。本文配有色彩鲜明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的不足:夕阳真美不但是夕阳落山时绚丽的景色,更是爷爷奶奶晚年幸福生活的写照,二年级的孩子对此的体会有一定难度。因此,着力在感受夕阳的变化,以及随着夕阳西下带来周围景物的变化,由日落的美好,联想到爷爷奶奶幸福的生活,体会夕阳背后更深层的意味。
【第一课时】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10个一类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4个二类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西下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识记一类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美观地书写课文中的生字。
▍课前准备
1.教材配套课件。
2.夕阳图片。
▍教学流程及分析
一、图片欣赏,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请大家安静地欣赏。【欣赏图片,感受太阳的变化】
2.学生谈见闻、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太阳?(我看到了__________的太阳。)
3.你注意到这些图片当中,太阳出现的时间了吗?老师给大家欣赏了太阳从日出到日落的一个过程。
4.揭示课题。
(1)太阳在一天当中,给人们展现着不一样的自己。今天,我们来看日落。我们会把这时候的太阳叫作——(课件展示,生齐读:夕阳)
(2)请大家用简短的句子赞美夕阳——(齐读课题)
(3)跟老师一起写一写。注意“夕阳的夕”是“多”的一半。
设计意图直观的画面易于激发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课题开始,营造夕阳西下的瑰丽色彩,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夕阳的变化,初步体会课题所表达的含义。再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使学生对课题有了更深刻的记忆。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己小声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2)读完后给课文标上段落号。
(3)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圈画下来,再读给同桌听一听,读不准的互相帮忙。
2.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3.【出示生字词,学习词语】老师发现很多小朋友读书都特别认真,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会读吗?
(1)词语:
傍晚 光芒 深蓝 余晖
壮丽 下沉 灿烂 慢慢
涨红 披着 染成 轻轻地
连绵起伏
(2)分行学习:
①指名读;
②正音:傍(bànɡ)不读bàn、注意平翘舌音;
③提醒平翘舌音:灿烂、涨红;轻声音节。
(3)齐读词语。
4.把词语带入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正音,相机理解部分字词意思,识记生词。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理解“傍晚”的意思。
(2)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余”就是剩下,“晖”就是太阳的光辉。“余晖”就是——太阳落山时残留的光辉。
(3)夕阳西斜的景色是多么壮丽呀!它慢慢地往下沉,脸蛋都涨红了。【学习理解:沉、涨】(课件演示:夕阳下沉图)
△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板书“下沉”)太阳下沉,“沉”字是一个生字。(出示“沉”)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古代的人把它写成这样(板书“沉”的甲骨文字形),周围是水,中间是牛,表示牛沉到水中,跟浮相反。师:沉到水中还能看见吗?所以写右边的“冗”时,能不能在上面加一点?
△如果加了一点头就露出来了,就不是沉在水中了。
△看“涨”也是什么旁?与什么有关?
【出示】“涨”字的释义:①固体吸收了液体后体积增大。②头部充血。
△读了“涨”字的释义,看着这个“涨”字,你会想到什么?
例如:妈妈烧米饭之前总要把米在水中浸一会儿,米粒就会涨大。
△再看这个“涨”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夕阳?指导学生读出了夕阳涨红这一动态过程。此时太阳的脸是圆圆的、红红的、鼓鼓的。
设计意图 大部分汉字的字形与字义有着密切联系,且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情理。教学中将汉字分散到看图学文中,在掌握读音的同时,对学生记忆字形的方法及时予以引导,通过字理分析由字形联想到字义,将形义巧妙结合,学生对“沉、涨”字有了形象的感知与记忆。这一过程,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曲线规律,学生学得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又体现了字理识字具有的博采众长的兼容性,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5.同学们,夕阳西下是一个慢慢的过程,通过刚才我们一同读书,我们发现夕阳先是——西斜,接着慢慢往下沉,最后走向西山的背后。
【板书】西斜、下沉、落山
6.这三幅画面分别对应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当中是怎么样写这些景色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仔细学习。
(五)学习生词。
1.出示生字“傍”“伏”。
2.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3.交流识字方法。
①字体结构:左右结构。
②部首:单立人→表示一个人。
③书写特点:单立人的字,都是左边窄,右边宽。
④傍:右边的“方”要比上面的稍大一些才好看。
4.你能想出什么识字顺口溜吗?
①傍:一人在旁边,傍晚夕阳美。
②伏:人犬一起,伏地不起。
5.师范写,生描红,临写。反馈写字情况。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每节课都应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动笔写一写。教学中逐步培养孩子书写汉字的能力,掌握观察汉字的方法和书写汉字的规律,养成正确、规范、美观书写汉字的好习惯。
●教学感悟(反思)
这节课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目标是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部分词语、读通课文,初步了解夕阳西下的变化,感受夕阳下的壮美景色,为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打下坚实的基础。识字教学是重点,以学生的知识储备为起点,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神奇与精妙。重视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
【第二课时】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刺眼、光芒、连绵起伏、涨红、壮丽、霞光”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日落过程中太阳位置、色彩的变化想象日落的景象,感受日落的美好并学习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文字,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3.在感情朗读基础上能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4.写好“芒、蓝”两个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看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刺眼、光芒、连绵起伏、涨红、壮丽、霞光”等词语的意思。写好“芒、蓝”两个字。
教学难点:
通过日落过程中太阳位置、色彩的变化想象日落的景象,感受日落的美好并学习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文字,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及分析
一、品读课文,感知夕阳美
1.傍晚时分的太阳有个动听的名字,叫——“夕阳”。
【出示书中插图】课文中的“我”就在这傍晚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去看夕阳。
他觉得夕阳——真美。(补充完整课题)
2.夕阳到底美在哪儿?让我们跟随小作者一起去看看。翻开书,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一自然段。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落山的过程就叫——日落。请你读读课文,看看从哪儿到哪儿写了日落的过程?一边读一边想。
4.课文的2—4段就描写了日落的过程【出示课文2、3、4自然段】请你读读这三个自然段,看看日落过程中,太阳的位置有哪些变化?
(1)交流,引导:相机板书:
A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板书:西斜
B太阳慢慢地往下沉。
板书:往下沉
C它轻轻地走向西山的背后,……
板书:落山
5.日落中,太阳慢慢移动着脚步,不同的位置,太阳是不一样的。请你再读读2—4段,把描写太阳的句子画下来。
设计意图 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读已经不是难点,但要从课文中提取信息就是孩子们的难点所在。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在引导学生学习2—4段描写了日落的过程的时候,先让学生再读读这三个段落,看看太阳落山的过程中,它的位置有哪些变化?然后用笔圈出有关词语。老师将落脚点缩至学生易于掌握的词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圈画,了解位置的变化,再由词找到太阳在不同的位置是什么样儿的,层层递进,让孩子知道不同位置的太阳的景色的变化。
(1)交流:【板书出示句子】
A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2)理解“刺眼的光芒”(出示词卡)
①“芒”字是草字头(红笔标出偏旁),表示和植物有关,芒指种子壳上的细刺,(出示图片)看,这麦子上又细又长的尖刺就是麦芒【出示词语】尖利的麦芒能刺破手呢!
△形容阳光像针一样刺眼——就是光芒。
△什么时候你看太阳的光芒很刺眼?
晴朗的中午,特别是夏天,太阳光很强烈,人们看它的时候都要眯着眼睛,甚至连眼睛都睁不开。
②到了傍晚,太阳把这刺眼的光芒——收起来了,这时我们看太阳——不刺眼,很柔和。
③是的,刺眼的光芒没有了,只剩下一些柔和的亮光,我们叫——余晖。【出示词语】
△你们看“晖”这个字,左边是“日字旁”,就表示太阳光。
④谁带我们去看看西斜时的太阳?指名读。
(3)往下沉、落山时太阳又是什么样儿?
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B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
C太阳的脸变得更红了
②理解“涨红”:(加点)小朋友,什么时候你们的脸会红啊?(开心、激动、生气、运动完……)夕阳呀,也跟人一样,这时它的脸也涨红(指板书)着呢!读好短句。
③太阳渐渐地落山了,它的脸变得更红了。(加点)“更红了”就是——?是和什么时候的太阳比?这时太阳的脸蛋红扑扑,真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
6.日落是一幅生动的画面。【指板书】
西斜时——(太阳)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下沉时—— 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
落山时—— 太阳的脸变得更红了。
△日落中太阳随着位置的变化,光——越来越弱,色——越来越浓。
7.其实这三句话连在一起就写出了太阳落山的过程。【出示三句话】指名读、齐读。课文为什么把这三句话分在三个自然段呢?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太阳——,收起了——后面接着写(天空)还有(西山),写的是——(太阳周围的景色)。
△再读读三、四段,你发现了什么?——写了云朵、霞光,也写了夕阳下周围景物的变化
8.小朋友真爱思考,太阳在落山的过程中不光自己有变化,还让身边的景物也跟着变化,越变越美!咱们合作一起来读读看,你们读太阳的变化,我来读夕阳下美丽的景物。
第二自然段
(1)夕阳下处处是景,我们先欣赏西斜时的景色。
(2)【出示图】这时天空什么样?
△(蓝得很深,就像大海的颜色一样)读好“深蓝”。
△此时天空中深蓝不是一点点,而是整个天空。
△读好句子“天空一片深蓝”。
△西山:
(1)我们把坐落在西边的群山称作——西山。请小朋友们伸出小手,跟着老师一起画一画这连绵起伏的西山!瞧,它们有的高,有的低,凸起来,就叫——起,落下去,就叫——伏。这西山一座连着一座,一座连着一座,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边,这就叫——连绵,群山相连,有高有低,就是——连绵起伏。【出示词语】
设计意图有效利用字词的语言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体验、回忆、想象玩味和领悟字词。这正如维果斯基所说:“语言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因此,字词教学应当强化语言感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为理解字词注入活力,为文添色彩。采用联想、想象多种方法激起学生的思维热情,充分地感受到词的意境、意趣、意韵,思维质量与品质得到了有效的激活。
(2)此时,夕阳的余晖洒在连绵起伏的西山上,像给西山披上——
(3)美有不同的种类,这时的西山让人觉得既美丽又雄伟壮观,就是——壮丽。【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9.太阳西斜时,柔和的光芒,深蓝的天空,起伏的西山都那么美丽,能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好吗?自由读,谁带我们去看看太阳西斜时的景色。
第三、四自然段
过渡:当太阳慢慢下沉,落山时周围的景色又有什么变化?同桌合作读读第三、四自然段,找一找。
学生自读课文。(下沉时把什么变美了?)
交流,把云变美了。
△云有什么变化?(颜色多)
△这些美丽的颜色都是——太阳染成的。【板书】染成
△太阳的本领多大呀,除了这三种颜色,它还会把云染成——
△这么多的颜色,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五彩斑斓。
10.想看看被夕阳染色的云朵吗?(媒体播放)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夕阳下云儿颜色的多和美。
11.欣赏了五彩的云朵,谁来读好这段话?(指名读)
课文只写了三种颜色,其他颜色都藏到哪儿去了?(……)省略号的作用可真大!
夕阳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下沉,就要看不到它红扑扑的脸蛋了,可它还不忘把最后的美留在天空。
△(看图)你们看——阳光透过云雾折射出彩色光芒就是——霞光。
△什么样儿?(颜色鲜艳,光彩夺目,光芒四射)
△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灿烂。
△瞧,这两个字的偏旁都是——“火”; 此时的云霞就像火焰燃烧,光芒四射。朗读:灿烂的霞光
设计意图通过日落过程中太阳位置、色彩的变化想象日落的景象,感受日落的美好。教学设计打破了这篇课文单线学习、逐段理解的模式。太阳位置的变化带来太阳状态的变化,再带来周围景物的变化。三条线索齐头并进,环环相连,巧妙地展现了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点一点理解文字,想象画面,再还原文字。
二、整体品读(在小组里诵读)
1.读到这儿,太阳落山的情景一定深深印在你的脑海里,日落很美,描写日落的文字更美,能把它们记在心里吗?
2.你有什么好方法?自己先练一练。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二、三、四自然段。
三、情景交融、升华主题
1.看着这一切,爷爷满面红光,望着奶奶说:“夕阳真美呀!”
△“满面红光”何义?
△爷爷怎么会“满面红光”?
△如果你就是这位小孙子,看到满面红光的爷爷,你会怎么说?
2.小结:夕阳美,夕阳把天空、云朵变得更美,连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也成为夕阳中的一道风景了。
3.让我们一起来夸一夸它——齐读课题。
四、学写生字
1.【出示两组生字】 芒、蓝
△先看大结构。
结构、偏旁相同
蓝:草字头,和——植物有关。
蓝是一种颜色,为什么是草字头?
原来蓝这种颜色是——是一种叫蓝的植物染色而成的。
你知道有哪些蓝色?——瓦蓝、碧蓝、宝蓝。
△再看小笔画。
蓝、芒字中长横的位置有变化。
“蓝”笔画多,中间部分要写紧凑,不可松散。
2.指导书写,学生描红、临写。
设计意图 写字教学注意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观察生字的方法:先看大结构再看小笔画,一笔一画写好汉字。
四、总结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课文带着我们欣赏了西山的落日,还有海上落日、江边落日、树林落日、高楼落日……有机会也把你看到的画面记录下来。
板书:23 夕阳真美
西斜 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往下沉 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
落山 太阳的脸变得更红了
●教学感悟(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从低年级儿童认知特点出发,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学会思考、勇于探索。在重点段落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明确问题,侧重词语的理解与积累;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感悟句子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作者的写作(本案例由江苏省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刘晓菁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