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习作与指导观察

(课文《课间十分钟》中重点的教学)
《课间十分钟》是学生入小学以后学习的第一篇习作例文。学习习作例文的目的,是通过范文,学习写作,使学生在作文起步阶段,能得到更多的搀扶。因此,教学习作例文,需从指导写作的角度,安排教学结构,确定教学的重点。
《课间十分钟》记叙的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意在引导学生首先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事和亲身参加的活动。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指导写作和指导观察两个方面,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上课开始,教师可以把学生一下子带入问题情境:小朋友都很喜欢课间十分钟。你们上学已两年多了,也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课间十分钟。如果老师让你们写《课间十分钟》,你会写吗?这样的问题,一下子使学生意识到“障碍”,从而产生“逾越障碍”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新课的学习。
在自学全文后,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在课间十分钟内,写了同学们的哪些活动(打乒乓球、爬竿、丢沙包、跳皮筋、跳绳、踢毽子、老鹰捉小鸡)。这样做的作用有二:一是帮助学生抓住每节的主要内容,二是指导学生选取题材。
《课间十分钟》是一篇写活动的习作。而写活动的习作,主要是写活动的场面,即同学们在怎样活动。但又不是每一项活动都要具体写场面的。因此,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课文中列举的七种活动,是不是每一项都写了活动的具体情境呢?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及阅读,弄清楚在同时写几种活动时,有的写得具体,有的写得概括。例如课文最后一节,四行字写了四个活动,从而引导学生注意第二至四节是怎样把三项活动写具体的。学生在初学习作时还不太懂得将生活中看到的景象用恰当的词语去表达,在教学习作例文时,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比如,打乒乓球的时候,一个推,一个挡,就可以用“你推我挡”来形容;来回打了十几次,就可用“打十几个回合”;比赛双方的分数一样多,就叫“不分胜负”等。
课文中写“丢沙包”一节是最具体的。为了把指导写作和指导观察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课间玩丢沙包,要求他们具体观察。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在课堂上再现活动情境;凭借眼前情景,让学生练习说话,进行遣词造句的语言训练。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表达后,再突出课文中的“发动猛攻”、“眼睛盯着沙包飞来的方向”、“左躲右闪”、“蹦来跳去”、“轻巧地一抬腿”、“嗖地飞了过去”、“猛一转身”等描写动作的词语。这样不仅指导了观察,也指导了如何表达所观察的景象、人物和动作。这样做就会促使学生在今后的观察中,把观察的形象与学到的词语结合起来,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学生对全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教师便需在篇章结构上加以指点。
这篇课文开头总写几句;接着具体写了三项活动,每项活动都是按方位转换的顺序记叙的;校园的东墙边——乒乓球台——球台右边的大槐树下——操场的西墙边;最后用“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概括地写了整个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场景。
在教学习作例文初期,教师如果过多地讲解写作方法,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不甚理解。因而只宜对做法略加指点;待日后积累多了,学生便可从中学会要领。
此外,教学习作例文,不宜教一篇写一篇,这样势必加大学生习作的模仿成分。可以补充类似的课文数篇,所谓“学一组,写一篇”。而且一般来说,写的要比读的浅一些。例如,让学生写《课间十分钟》,就可指导学生先开个头,总说几句,再重点写一个活动,最后总括全文。这样学生在初学时不致因写作难度过大而产生畏惧心理。
此例表明:习作例文,重点在指导习作,且需把指导习作与指导观察结合起来。

本章目录 共计9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