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十分钟
教育主题:不容忽视课间十分钟的教育价值——班主任如何利用课间十分钟核心问题1.课间十分钟对班主任来说有什么教育价值?2.班主任应该怎样利用课间十分钟?3.实现课间十分钟的教育价值,应该具备怎样的问题发现意识与问题处理能力?案例故事 我没发现什么问题啊“王老师,你赶紧去教室看一看。年级管理员刚才报告说,你们班的同学玩篮球时打碎了玻璃,很危险。”王老师刚从教室回到办公室,学生处主任就打来了电话。放下电话,王老师赶紧向教室冲去。“我刚从教室回来,没发现有学生在玩篮球,印象中以前也没发生过这种情况。”王老师边跑边想。等王老师来到教室的时候,一大群同学正围在那里看热闹,有几个男生还故意从教室的后门里跑过来跑过去地嬉戏,每当一个学生跑过后门时,就有几个学生在那里鼓掌叫好。“有什么好玩儿的,多危险啊,赶紧回自己的座位!”看到这一幕,王老师对学生的不懂事有些生气。疏散了学生,王老师开始用木棍捅后门上方的玻璃残片。一不留神,王老师的手让一块玻璃碎片划破了,王老师的脸色越发地阴沉了。把玻璃碎片打扫干净,王老师开始询问打碎玻璃的小强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本来是想把篮球扔到墙上的,一失手,我把球扔到了教室后门上方的大玻璃上了。”事情就这么简单,几句话就解释明白了。“你什么时候把篮球带来的,我刚才在教室的时候怎么没发现?”王老师想进一步了解情况。“我在一个月以前就把篮球拿到教室里来了。”“什么,一个月前?你把球放在了哪里?”王老师显然对小强的回答有些吃惊。“我拿来后就放在桌子底下了。一个多月了,您也没有看见,我就一直放在这里了。”“这个篮球在教室里放了一个月,就是为了上体育课时玩一会儿?”“不是的,我把球拿到教室里不是为了体育课上玩儿,而是为了课间十分钟的时候玩儿。”“在哪里玩儿?”“就在教室里玩儿,在地板上拍球,或者是把球往墙上扔。”“什么?就这样玩儿了一个月?我怎么没发现?那多危险啊。随时都有可能伤到人,损坏到公物!”王老师对小强的回答已不仅仅是感到吃惊了,还有些后怕。因为在小强说完之后,他赶紧查看了教室四面的墙壁。墙壁上的球印一个连着一个,难以计数。“学生每天都有打碎玻璃的危险啊!”王老师心里想。“我怎么没发现你们玩儿球啊?再说,你们不知道学校不让在教室里进行这种危险的游戏吗?”“您每次来教室的时候我们就不玩儿了,有几次您不也撞上了吗?可是您没有管,我们就玩儿开了!”听着小强的话,王老师不停地回想。想了一会儿,模模糊糊地想起来了,确实有几次他发现了学生在教室里玩儿球,以为是体育课用的球。而且,他还想起来了,纪律委员也曾向他反映过好几次这件事情。“以后不要再在教室里玩儿球了!”交代完这句话,马上就要上课了,王老师转身离开了教室。由于匆忙,王老师忘记了安排相关人员把墙上的球印赶紧擦干净。“小强,你真倒霉,让老师逮着了!”王老师离开教室的时候,听到这样一句话。尽管听着不舒服,他也没有折回来问一问是谁说的。“这个月的班级量化评分要在全年级倒数了。我应该早发现这一问题的。可话又说回来,学生们每天要出的问题那么多,我如何能在十分钟之内都发现呢?再说了,天天如临大敌般地去寻找学生的问题,多累啊!”王老师看着自己受伤的手,有些无奈地自言自语。下一节课的课间十分钟时,王老师又来到了教室。仍然像以往一样,他开始在教室里不停地转悠。但是,转了几圈儿,他也没有发现班级中还存在什么其他问题。预备铃响了,一个个到别的班级借课本的学生都快速地跑了回来,准备上下一节课。看着学生们都坐好了,王老师就离开了。“我还是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唉,不知道明天又要出什么事情。以后,我更要经常到教室转一转,总会发现问题的。”王老师落寞地对自己说。对话班主任主持人:王宝祥班主任:夏树铭、李媛主持人:案例中的这位王老师想发现课间十分钟存在的问题,却总发现不了。两位老师刚才也看了这个案例,我想你们两位肯定都有想法。先请夏老师谈谈?夏树铭:我对案例中的这段话非常感兴趣:“这个月班级量化评分要在全年级倒数了,我应该早发现这个问题,可话又说回来,学生每天要出的问题那么多,我如何能在十分钟之内都发现呢?再说了,天天如临大敌般地去寻找学生的问题,多累啊!”这段话真是一些班主任日常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我觉得,面对这一问题,需要班主任的智慧。课间十分钟之内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堵不住”的。你今天把打篮球的问题“堵住”了,明天又会有学生玩扑克了。那么,如何预见这些不该发生的问题呢?需要班主任本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又体现在哪儿呢?就体现在师生之间要保持恰当的距离。保持恰当的距离,这是一种教育艺术。这种距离不是外在的,是内在的,是老师跟学生的心理距离。老师成天扎在学生堆里,那就过于近了。距离过近了,问题即便在老师身边发生了,老师也不一定能制止得了,因为学生根本不太在乎你的态度。学生在你的眼皮底下出现问题,你怎么办?不好处理。距离过远了,你根本看不到问题,也预知不了可能要出什么事。所以,只有老师和学生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他才能够了解到学生的信息,比如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可能会出什么问题。我觉得产生一种的距离感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老师把握这个“火候”。这种距离感的产生和形成,由于人跟人不一样,年龄和年龄不一样,操作起来就不一样。像我和李老师年龄比较大,主动以一些很前卫的方式去套近乎,人家该说老师是在装嫩了,就不合适了。主持人:我看着您挺年轻的。夏树铭:就是说必须有一种心态,能跟学生沟通,能找到师生共同的说话基础,老师能跟学生们交流、探讨,逐步贴近他们的生活。比如说,关于上网聊天的问题,未必学生“泡网”是一律要禁止的。你的QQ号多少,我的QQ号多少,哪天老师跟你视频交流。如果老师这样和学生沟通,学生心里就会想,老师也上网呀!老师“上来”都干什么,学生挺关注。他会说“您要是上网,我就等着您”。这样,学生就觉得和老师没什么距离了,他就会把真心话说给你听,把真的信息给你。另外,我觉得也要给学生空间。如果老师在课间十分钟都去“堵”学生,学生只要做动作就会犯错误,只能复习上节课讲的内容,上厕所,喝水。总是“堵”,就不能“给”学生机会做他能干的事。比如,学生说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特好听,想和其他人交流交流,那老师就得允许他们交流。如果学生带了本杂志,老师说不许带杂志进班级,在这样的管理视野中,学生只要“一抬腿”就是犯错误,“一张嘴”就会说错话。他们没有空间,怎么能够快乐地生活,又怎么能把这十分钟过得有意义呢?主持人:夏老师,您刚才提到的把握好跟学生的距离,这个距离既不要过近,也不要过远,要适合进行心灵沟通。我想从这个角度您能不能说得更具体点,在把握跟学生的距离感上,到底该如何把握分寸,或者对自己有什么要求,请您总结一下。夏树铭:我觉得,因为人和人不一样,操作的要求也不一样。在网上与学生沟通的时候,学生很关注你聊什么。我经常传接一些文件给学生,有时通过视频对话直接和学生聊天。主持人:您上视频的时间多吗?夏树铭:不多。我觉得传文件更好一些,更方便一些,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与自己是相通的,老师也知道学生喜欢的东西。但是,老师的认识又与学生不一样。另外,学生文化里的一些东西你该接受的就接受。有一次,我跟学生组织夏令营去官厅水库。三个学生在宿舍里大声地聊天,有一个学生躺在床上正说自己对金庸小说的理解,我站在那儿认真听着。几个学生看见我在门口,我便示意他们别出声,听那位同学接着说。他在那儿大声地说着,发现几个人的眼神不对,回头一看,我在那儿,当时就愣了。愣了一会儿,说:“夏老师,您在这儿啊!”我就说:“小康,你说得挺好。我不听你的评论,对金庸的认识可能还‘飘’在表面。有时,我甚至觉得他有一点瞎编乱造。听你这么一说,我还得回去好好看看金庸的小说。”听了我的话,小康便给我推荐读哪一本好。他认为老师能够承认他的一些认识,不是全否定,便很有成就感。如果我说:“你上学都干什么呢?——成天看这个?”就没法儿跟学生沟通了。再比如说,学生谈流行歌曲,谈的是旋律。他们问我喜欢流行歌曲吗?我告诉学生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他们便问我喜欢什么样的歌曲,我说自己喜欢歌词写得好的流行歌曲。这样交流,学生就觉得老师还是跟他们有不一样的地方,老师能接纳他们,但是关注点却不一样,这是年龄差距导致的。主持人:夏老师刚才讲的,我的体会也是这样的。自己有自己的年龄特点,自己还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跟学生交流的时候,都要从实际出发,找到合适的沟通点。这样,心灵才能沟通起来。夏树铭:对。主持人:李老师,我想和您讨论一下。就我知道的情况,现在不少小学课间十分钟让班主任“看”起来了,不让学生自由活动。我不知道你们学校是不是这样?您在课间十分钟里曾经遇到过什么问题,您怎么发现这些问题的,您又是怎么处理的?李媛:您提到不少小学把学生“看”起来,是不是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怕出事。我这么理解,班主任应该有意识地利用课间十分钟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教育活动,把它看成一个教育过程。主持人:我说有的老师,没有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活动,没有教育过程,他就是“看”着。李媛:坐在前面“看”着学生?主持人:对,“看”着。一会儿允许这拨学生喝水去,一会儿允许那拨学生上厕所去。他们这样做,是怕学生出去活动出事故,招来家长告状。当然,像您说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是理想的。李媛:第一,我们学校注意在课间十分钟内既要保证孩子的安全,又要让学生做到有效地休息。短短的十分钟进行统筹安排,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既要让他放松大脑,做到正常的心理调节,该上厕所上厕所,该喝水喝水;同时还要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第二,重视组织的过程,引导学生合理地休息,合理地游戏,动静结合。第三,通过一定的媒介和学生有效沟通。刚才夏老师也提到班主任可以利用这十分钟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夏老师的做法应该是在“教中学”,谈到如何看待金庸作品,其实我们小学老师在这方面做得也很多。我们要提前在家看一些学生喜欢的《柯南》《精灵宝贝》等动画片,还要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喜欢看的书籍。比如,我今年在五年级任教,不少学生都非常喜欢看《鬼吹灯》这本书,我们班还有不少学生喜欢看《狼图腾》。我就得阅读这两本书,然后再去和学生交流。我们老师应该事先下工夫“准备”,利用这十分钟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身边来,和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总之,我觉得在课间十分钟,班主任不能分分秒秒地看着学生。像刚才王老师说的男生上厕所,女生去喝水,然后,再让男女生换过来做同样的事情,这样做,并没有真正让学生实现精神上的放松。主持人:小学老师在课间十分钟都“下”到班里去“看”着学生,很少允许学生上操场呼吸新鲜空气,学生的自由活动就比较少了。李媛:确实是这样的。主持人: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为了安全?李媛:保证学生的安全肯定是需考虑的首要因素。现在,教学楼里铺的都是瓷砖,这种地板砖非常滑。小学生玩起来没轻没重,不会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学生真出了问题,那麻烦可就大了。主持人:小学低年级是这样,高年级也是这样吗?李媛:低年级都在一楼,年级越高,楼层就越高,自然就会有更多的没法控制的因素。主持人: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像冬天,学生老在教室里待着,连着上四节课,空气质量就有问题了。学生的大脑供氧量不足,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李媛:对。主持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您说把学生组织起来活动是个很好的解决策略。开展各种活动,很多老师都有经验的。夏老师,高中班主任或者说中学班主任对这十分钟的利用是怎么操作的?能结合您的实践谈谈您的想法吗?夏树铭:我曾经提出一个主张“任课老师,您下课以后慢点走”。我经常跟我们班的任课老师说,请大家多待会儿,增加和学生交流的机会。最起码学生问问题的事情得到合理的解决了。主持人:夏老师的这个主张很有意思。任课老师慢些走,这样,学生有一些问题就可以及时解决了。任课老师也教别的班,老师一走学生就抓不着了。李老师,您还有什么补充的?李媛:其实在我们的学校,课间十分钟不够用。因为我们学校只有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在本班教室里上课,其他的学科都到其他教室里去上课。学校要求班主任上课前两分钟组织学生做好预备,要让学生站好队、拿好要用的东西到别的教室去上课。下了课,班主任要到上课的教室去接。这样走班,十分钟就有些不够用了。主持人:就整体而言,初高中学生也不下楼吗?夏树铭:高中生腿脚比小学生腿脚麻利点,下楼的人不少,特别是男生,有时候还“摸摸”篮球,或者去打一会儿乒乓球。女孩子活动得相对少一些,女孩子们大多喜欢几个人一起叽叽咕咕地聊天儿。主持人:刚才两位老师说得特别好。十分钟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也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关键在于班主任老师得有关注这十分钟的意识。还有,班主任怎么把这十分钟有效地组织起来也很重要,这就和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有直接的关系了。像案例中涉及的这位班主任在十分钟内根本发现不了问题,实际上是他没有问题意识。班主任发现不了问题,不会合理地利用课间十分钟,才是真正应该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对话专家主持人:王宝祥专家:史静寰、刘翔平、查有梁主持人:各位专家,我们现在一起讨论课间十分钟的利用问题。一线班主任讨论的时候,结合亲身经历谈了一些经验,也提供了一些好的方法。现在,我们从理性的高度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先请史老师从教育学的角度谈谈对课间十分钟应该有怎样的认识?史静寰:学校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在这个专门的教育机构里,所有的活动都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这个基本规律,我想大家都是认可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去组织教育活动呢?课间十分钟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从最简单的单层面分析,课间十分钟应该是给学生们安排的,让学生去放松一下,去卫生间,准备下一节课要用的东西,等等。我注意到了一些学校,由于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强调学校整体的环境,对课间十分钟控制得很严格。学生在走廊里不能大声地喧哗,不能快速地走路,不能影响其他的人。孩子的天性是活泼的,学生在一定的静坐时间之后,需要释放自己的激情,或者说他们需要转换一个新的空间。这个时候,再去严格地、统一地组织教育活动合适吗?现在对课间十分钟的理解,老师和学生是有差异的。有一些老师是用拖堂的方式控制学生,有的老师告诉学生下课以后没有什么事就不要出去了,于是,学生就在教室里活动。另外,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学生越来越不爱动,课上坐在那儿不动,课下没有新的刺激也不活动。所以,学校生活的这种“默契”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是,如果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现在的学校环境又不允许学生大幅度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这的的确确是一个新的挑战。怎么能够运用管理的手段,尽可能地在课堂转换的时间里,让学生的意愿和学校的管理达到一个最佳的、有机的结合?我觉得,从这个案例当中我们能够分析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来。其实,学生把球带进了教室,这位老师是看见过的,而且他当时也有自己的理解,认为学生是在体育课上用的,所以没有特别在意。出了事以后,这位老师像救火队员一样地马上去处理这个问题,接下来,反思自身在这件事上存在的不足。“为什么我没有发现问题?”这位老师这样提问是非常有道理的。能否发现问题,反映了老师对教育学把握的程度,以及对班级整体的了解程度。但是,这位老师好像并没有在反思之后及时地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马上就要上课了,去别的班借书的同学也已经回到了教室。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学生上学不带课本,这里面大有分析的余地。可是,这位老师并没有发现这一问题,就像他没有发现学生在教室里玩球的危害一样。那么,这个老师为什么不能发现问题呢?他为什么不能进一步思考:我怎么去发现问题,我怎么样能够把熟视无睹的日常现象变成一个值得关注、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我认为,这位老师缺少做一个研究者的尝试,不能从日常工作的事务完成状态进入一种研究的状态。主持人:史老师认为,面对课间十分钟,班主任要做一个研究者。这是一种有现实价值的观点。刘老师,请您说说对这一个案例的理解。刘翔平:我觉得,课间十分钟从根本上分析起来很简单,就是应该还给学生。但现在基本上做不到,尤其是在小学。我去一所小学调研的时候,我正跟一个班主任聊着,刚刚聊了几句,他便匆匆忙忙地走了。临走的时候他说:“不行了,下课了。我得赶紧回去盯着学生。”还有记者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了采访,说有的小学一年级下课后不许学生乱动,甚至不许学生离开书桌。我觉得这有一点儿过分了。其实,如果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就能找到另外的信息。学生一天要上八节课,甚至更多。他们是非常疲劳的。需要活动,需要放松,需要休息,所以我还是提倡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但另一方面确实又出于安全的考虑,像我儿子就读的学校,课间十分钟有一个孩子去足球场玩儿,由于足球门没整理好,那个孩子在玩球时给砸死了。这就是课间发生的意外,事实上,很多意外都是在课间十分钟内发生的。所以,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课间十分钟给学生了,安全的需求怎么保证?我觉得,保证安全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做好风险管理。像我儿子就读的学校出的那个问题,我觉得那个足球场的管理绝对是有问题的,他们应该有一个危险警示标志,或者从根本上把足球门框修理结实,还可以直接把门框拆了后放在地上。这样都不会造成危险。然而他们什么都没有做,所以这个学校的管理确实存在问题。再比如,像棍子、刀具、实验用品等容易造成危险的器具、液体,老师确实要做到风险管理。在这个案例中,这位班主任在经历一件事情后马上就有了风险管理的意识,是值得肯定的。只是他的风险管理能力需要提高。二是做好保险工作。课间十分钟,学校、教师再怎么去营造环境,它仍然是一个不可控制的空间,因为有很多因素是不能预知的,也就不可能控制。比如,尽管学校管理很到位,什么危险的器具都没有,但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也可能崴了脚,或者在下楼的时候摔了跤,或者是上卫生间的时候摔倒等问题都有可能发生。尽管学校、教师都非常努力,但仍不能把学校存在的一些危险降低到零,所以要建立保险制度。这样学校和家长的负担都会小一点。学校、家长给学生们参加保险,加上平时的风险教育,这样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就能让学生自由地活动、放松,就找到了解决课间十分钟管得过死的最佳平衡点。总之,课间十分钟的对待,不能单纯为了安全而牺牲学生休息的权利。主持人:那就是走向极端了?刘翔平:走向极端了,而且有摧残下一代心灵的嫌疑。主持人:我知道有的学校学生上厕所都分批去,轮到有的孩子去厕所时,打了上课铃,老师便说不能去了。有的孩子就得憋一堂课,这样,是有可能憋出毛病来的。所以,刘老师的观点是很对的,有组织地、有管理地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防患于未然。对课间十分钟,查老师您有什么想法?查有梁:我认为,课间十分钟,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处理应该不一样,要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小学阶段,班主任可能对课间十分钟要管得细致一点。要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是怎么样的,然后进行归纳,并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十分钟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当的休息方式。比如提示学生做好下堂课的学习准备,不要做太激烈的运动,不要走得太远,等等。初中的学生,可能活泼、淘气的比较多。课间十分钟的管理就要因人而异。比如,如果有的学生经常不活动,就要引导他活动;有的学生活动过于剧烈,下课就去打球,打得满头大汗,就需要引导他适可而止。高中,课间十分钟要完成走班,学生由这个班到另外一个班,主要是为下一堂课的学习做准备。我也当过班主任。为了保证学生的休息,我曾跟科任老师商量好:下课铃声一响,马上就得下课。要学习中央电视台,提高效率,下课铃响后,一定要在20秒~30秒钟之内下课。有的老师一拖堂就是两三分钟,课堂学习效率低下不说,还耽误了学生的休息,也影响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一定要把思想提高到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高度来重视课间十分钟。主持人:几位专家说得非常好,我听了以后很受启发。看来大家一致认为课间十分钟要还给学生,这里的“还给学生”又不是“放羊”式的,而是要有组织、有管理,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考虑到不同学段的实际,引导学生学会有意识地、有效地处理课间十分钟。现在,我想请几位专家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一下关于课间十分钟的问题。史静寰:班主任不仅要做救火队员,更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并在课间十分钟中体现出来。刘翔平:不要因为安全的问题,就剥夺学生休息的权利。查有梁: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地对待课间十分钟。综合评析由于课程安排不一致,各学段的班主任每天可以利用的课间十分钟的数量大致有四五个。这几个十分钟,对于能充分挖掘课间十分钟价值的班主任来说,效益是巨大的。在班级建设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班主任在课间十分钟忙碌的身影。但也有不少班主任对课间十分钟的教育价值缺乏认识,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课间十分钟,导致出现一系列影响班级建设的问题。案例中王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深思。一、王老师对学生玩球打碎玻璃的处理哪里值得肯定王老师接到学生处主任的电话后,立即冲向教室准备去处理这个问题,而且在去的路上还不停地回忆,想从记忆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王老师到教室后,发现了危险所在,很快疏散学生,亲自排除危险,然后再进行调查。这一系列的行为说明王老师是负责任的,而且有很强的保护学生的意识。他当时的处理也符合实际,全班同学没有人因此受伤就是最好的证明。王老师感觉自己对学生在教室玩球的事情并不了解,立即展开调查,这也是值得肯定的行为。尤其是在调查中,王老师不断地抓住一些关键性细节询问,直到把自己想了解的信息全部了解到。王老师在处理学生玩球打碎玻璃的过程中,意识到由于自己的原因不能及时发现班级中存在的问题,马上在下一个课间十分钟到教室去转一转,试图发现还存在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意识和及时的行动,也应该肯定。所以说,王老师基本上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师。二、王老师的处理存在什么问题王老师没有清晰的“问题意识”,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王老师对班级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几近“熟视无睹”。此前,他对班干部反映课间玩球的情况就是置若罔闻。学生在教室里玩篮球已经一个多月了,他竟然没有发现。而当学生打碎了玻璃之后,他还是想不起来有关的信息,就连平时班干部向他多次反映这个问题他也淡忘了。正是他马马虎虎的工作方式,才导致了问题事件的发生。王老师处理打碎玻璃的问题并不彻底。当向小强把情况询问清楚后,他简单地告诉小强以后不能再这样做了,就算是处理完毕了。这样一项危险的课间“活动”在教室里“存在”了一个月,他就这样“轻松”地处理完了,必然会留下“后遗症”。王老师没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认识这种违反校规行为的严重性所在,也没有就此机会制定班级管理的相关措施。这样的处理,学生们并没有受到深刻的教育,心中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类似的事情还可能会发生;另外,王老师轻描淡写地处理,会给学生一种管理不严格的印象,这就不仅影响班级建设,还会在学生心里留下对待事情“稀松平常”的不良印象。王老师对学生出现的成长偏差的认识过于简单化、表面化。面对课间十分钟,他无奈地感觉到自己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而且感觉如果总是“如临大敌”般去发现问题“太累了”。当他转了一圈儿没有发现问题后,就开始消极地为明天出现什么问题而担心了,却没有根据以往的经验,积极地“预测”班级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或可能存在什么隐患,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哪些。三、王老师应该怎样做王老师不能只有一般的工作热情,他还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热情高只是工作态度的问题,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更高的专业素养。就本案例的处理来看,王老师的能力体系是存在问题的,最起码是缺乏敏捷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王老师应该学习关于质的研究的基本知识,并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扎实地实践质的研究,进而不断地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王老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第一,王老师应提高问题发现能力。王老师在反思中意识到了自己应该经常到教室转一转,以便及时发现班级中现存的问题。但在下一节课的课间十分钟,尽管王老师去教室“转”了一圈儿,却依然没有捕捉到班级中的现存问题。实际上,不少学生不带课本来上课就是一个极需要解决的问题。这说明,王老师还不善于敏捷地捕捉现象、透视现象——观察力、洞察力很弱。王老师应该学习并思考生活中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第二,王老师应提高问题分析能力。在把小强玩球打碎玻璃的事情调查清楚后,基本的信息调研出来了,王老师却并没有做一个分析、整合,也没有确定一个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比如,小强说自己在教室里玩球曾被老师发现过但老师并没有制止,因此小强就认为可以在教室里玩篮球了。他根据王老师的态度来判断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像小强一样,有这种认识的学生不在少数,有的学生不是认为小强被“抓”是“倒霉”吗?这说明,王老师自身的教育意识薄弱,该重视的问题没有重视。现在,学生的反馈信息足以令王老师反省,王老师却“麻木”了。班级中的不少学生的分辨能力有问题,王老师是有责任的。“教育无小事,无处无教育”,这才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有的教育意识。第三,王老师应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小强把基本情况说清楚以后,其他同学留存的漠视危险游戏的问题、教室墙壁上的球印需要清除等问题,王老师都没有把这些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及时处理。这与王老师的教育思维“肤浅”“迟滞”有关系。学生的危险游戏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王老师的处理方法却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以后不要再玩了”。这样的处理几乎谈不上教育,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制止”,难以触动学生的思想,是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再比如,既然王老师自己发现不了班级中存在的问题,那他为什么不调动全班同学(尤其是班干部)的力量来发现问题呢?如果能群策群力,肯定有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学生天天生活在教室里,班级中的风吹草动学生是最熟悉的,而且学生中蕴藏着极大的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如果班主任引导学生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就抓住了教育的关键。在王老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薄弱的背后,除了经验不足外,还有专业知识素养欠缺的问题。这一专业知识体系包括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管理学知识、班级建设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多个方面。王老师急需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还要重视积累经验,持之以恒。相信不久的将来,在课间十分钟遇到什么问题,他都能有效地、科学地去分析,并能够合理地解决了。(评析人:王立华、王宝祥)拓展案例1.课间风波“你回来,快点给我捡起来!”刚走进教室,小梅就大喝一声,吓了我一跳。“看什么看,谁让你碰掉了我的东西,不说声对不起!”当“肇事者”小琪回头看小梅时,另一句吆喝又喊出去了。原来,小琪碰掉了她的课本,在没有道歉的前提下笑嘻嘻地走了过去。“我让你不捡!”这句话说完的时候,小琪的几本课本已飞到了教室外。“记着,以后再敢这样,小心我打烂你的头!”那声音都有些尖利了。学生们被她的举止惊呆了,都默不作声,并纷纷把目光投到了我身上。我理解这些目光的意味。稍加思索,我便开始处理这件事情了。“哎呀,樱花大少(小琪的网名),这回怎么不‘火’了!”我调侃的话刚说完,学生们的笑声便响了起来。“惹不起还躲不起嘛!”小琪边说着边把小梅的书捡了起来,他的动作又惹来了同学们的笑声。“小梅,你也真牛——牛!”我边说边竖起了拇指,学生们又笑开了。“老师,他真是的,碰掉人家的东西不捡不说,也不道歉!”小梅有些不好意思了。“对,以后再这样,把他往死里打!”我的话刚说完,学生们笑得更厉害了。“老王(学生们对王老师的‘昵称’),你是不是男人,帮着女生说话。”小琪的话引来了几个好事男生的附和。“对,把老王开除出男生的行列。”“老王改性了,可别是人妖……”伴随着男生们的开涮,教室里彻底消除了刚才的尴尬气氛。听着学生们的嬉戏声,我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了。上课伊始,我结合这件事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们两个人谁先出现的错误?”“小琪。”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真正的异口同声。“那么,小梅把小琪的课本扔出教室,对不对呢?”这一问题引发了争议,有的同学认为“小琪是‘罪有应得’,谁让他不捡自己碰掉的东西?”;有的同学认为小梅做得有点儿过分;有的同学认为可以原谅他们两个人的错误做法;有的同学认为小梅也应该把小琪的书捡回来……在学生们争论了一会儿后,我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起初,小琪碰掉小梅的书却不捡是错误的,但后来在受到‘惩罚’后捡起来是正确的。他笑嘻嘻地还拿我开涮,说明他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小梅想纠正小琪的错误,想法是对的,但她采取的措施有些过火。她后来的不自然,说明她认识到了自己不应该那样做。我认为,小琪应先向小梅道歉,也要向全班同学道歉;小梅负责把小琪的书捡回来。大家对我的观点还有什么想法?”“还是老王想得周全。”“姜还是老的辣啊!”……正当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几句话:在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基础上,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争端呢?敌对?在自己的周围树起一面面的墙壁?大事化小?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请在今晚的成长日记中发表你的看法吧!我想,等明天阅读学生的成长日记时,一定会有不少教育契机在等着我。课间十分钟,是班主任处理班级事务的理想时段。这要求班主任要有极强的问题意识与较高的问题即时处理能力。换言之,到教室后,班主任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发现问题,并及时分析问题,接着处理。这样的十分钟,对班主任来说,才是有价值的十分钟,而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也是最有价值的课间十分钟。点评:王老师把课间十分钟作为“处理班级事务的理想时段”,是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这要求班主任有极强的问题意识和较高的问题即时处理能力。从案例中王老师处理问题的过程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高手”,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点评人:王宝祥)2.课间十分钟是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理想时段上一节课结束后,我就回办公室,休息一会儿后再去另一个班上课,这样按部就班地“过”了很长时间。时间长了,我发现课间十分钟太短了,回到办公室除了喝杯水或和同事闲聊几句外,其他的事情都做不成;再者说了,来去匆匆,稍有不慎,在赶往下一个班上课的时候还容易迟到,影响整个教学流程。我后来干脆不回办公室了,留在教室里。起初,我作为一个局外人,站到教室门前看学生做游戏。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看我站在那里还有些拘谨,玩儿得不痛快。过了不几天,我就取得了在教室里看学生休息、娱乐的资格。他们开心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休息、娱乐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当我站在教室门前的时候,有几个开朗的学生开始试探着往我身边凑,并和我说笑几句。再过几天,有个别男生便开始“动手动脚”,有的戳我的后背,有的拉手,拽胳膊。我知道,这不是对我的不尊敬,而是对我的亲近。在家里,孩子不就这样缠着自己的父母取乐吗?在课间十分钟内跟学生们一起休息、娱乐,日久生情,我和学生成了“没大没小”的朋友。因此,对我而言,课间十分钟成了我和学生建构融洽师生关系的理想时段。就目前班级授课制的推进流程来分析,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安排得很紧张,任课教师、班主任只能在课间和学生交流。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的、不引人注目的、存在成长偏差的学生,他们的成长要求都是非常个性化的,急需来自教师、班主任的有针对性的帮助、引导。对这些学生的帮助、引导的切入点的选择,班主任必须在不断地交流中获得相关的信息。所以,对这些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上的千言万语也比不上课间交心时一句沟通的话。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建构行为,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教育意义。点评:班主任由课间学生游戏的“局外人”,变成“局内人”,打开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突破口。其实,班主任就是班级的一个最重要的成员,根本就是一个“局内人”。对此,有些班主任却没有认识清楚。(点评人:王宝祥)相关资源1.班主任利用课间十分钟的原则:尽量保证学生的休息时间班主任应和每位任课教师商量,尽量不要随便拖堂或提前上课,挤占学生们这宝贵的十分钟。当然了,这一教育规则,学校也在检查、督促任课教师落实。班主任只是起提示作用。班主任在处理一些班级建设事务的时候,只要不是非常紧急的事务,就不要挤占学生的课间十分钟。实在需要处理的事情,班主任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选取多种方式处理。比如,关于学校下发的紧急通知,班主任可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抽空阅读、了解。实在需要班主任口头说明的或是需要全班做的,可以选择学生们准备上课前的两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班主任在课间十分钟处理问题的时候,应尽量指向个别学生或比较小范围的学生群体,以保证大部分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是完整的。班主任在课间十分钟处理的问题或班级建设事务,都应是一些小规模的事情,比如提示学生下午统一着装参加集会活动。处理一些大型事务,不仅任务完不成,而且还会影响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班主任在课间十分钟处理问题的时候,还要考虑这件事情对当事学生的影响:是不是会影响当事学生的下一节课的学习?如果有负面影响,就不要急于处理。(秦明)2.班主任解决课间问题的“反弹琵琶策略”经常在课间制造问题的学生,多半不会安排、使用课间十分钟。对于一些自制力不强、有不良成长趋向的学生来说,用十分钟来制造麻烦,时间绰绰有余。但是,一旦引导好了,这些学生能够合理地安排课间十分钟的话,问题产生的几率、频率就降低了。这种策略的选择,在于“预防”问题的产生。事实也证明,这样反弹琵琶,防患于未然,比力争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问题的效益还要好。另外,课间十分钟是让学生解除疲劳,放松心情的重要时间。因此,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应然状态”的角度分析,还是从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应然状态”的角度分析,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课间十分钟都是班主任必须要做的事情。——引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在课间十分钟内,学生既可处理与上一节课有关的事务,又可适当休息,还可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准备。鉴于此,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合理地将课间十分钟分为三部分:第一时间段,完成“交作业”“解决遗留问题”等与上一节课有关的事务,大约需要2~3分钟;第二时间段,学生们休息、娱乐,大约需要3~5分钟;第三时间段,学生收拾桌面、准备课本文具、调节心理,开始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准备,大约需要1~2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休息、娱乐。课间十分钟,时间相对短,因此,班主任应该提醒学生尽力地选择一些室外的小型的运动型游戏,使自己从上一节课的繁重的精神劳动中解脱出来。班主任也要明确学生不适宜从事一些剧烈的、复杂的游戏活动,更不要远离教室。否则,又让学生处于紧张的精神状态和疲劳的体力付出中,不利于精力和体力的恢复,会影响下一节课的正常学习。而且,剧烈活动还会降低上一节课的学习质量。根据心理学的“倒摄抑制”理论,后面过强的记忆,会抑制前面的记忆。所以,如果一些同学一下课就疯玩、疯闹肯定不行,过强的刺激只会使上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化为乌有。课间十分钟,适合小学生玩的传统课间游戏有跳皮筋、捉迷藏、跳房子、抽陀螺、踢毽子、打沙包、丢手绢、唱歌、赛歌、找朋友、老鹰捉小鸡等。此外,班主任可以发动学生创造新的有意义的游戏,如词语接龙、英语口语问答、讲幽默故事、小小知识竞赛,等等。(刘凌)学员作业课间十分钟,对班主任来说是必须重视的。在本专题的学习之后,你对此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感觉自己对课间十分钟利用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