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教材解读

解读同一知识点不同年段的目标定位

苏教版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往往是分几段进行安排的,如二年级下册安排了“角的初步认识”,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单元安排了“角的度量”;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单元安排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安排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表面积、体积的研究,六年级下册安排了“圆柱和圆锥”。再如,三年级上册有轴对称图形,四年级下册也有轴对称图形。这些知识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安排,自然有不同的年段目标,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教师有必要研究教材内容的年段目标。

下面我们以“轴对称图形”为例来做个比较。

三年级是从生活中的对称物体来认识轴对称图形;四年级则是从研究平面图形的对称特征来认识对称轴。三年级由于没有教学对称轴,对如何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要依赖动作思维,在脑子里“折一折”;而四年级要依据是否有对称轴来判断,但仍然只是对具体的平面图形进行判断,没有进行抽象。

三年级教材中关于轴对称图形的内容,首先是物体的对称,接着将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对称图形,再通过对折,得到轴对称图形。本段教材是第一次认识轴对称图形,既没有认识对称轴,也没有要求对常见的平面图形进行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判断。那教学时要抓住什么呢?

第一,“完全重合”是什么意思?是否需要补充些素材帮助学生认识?例如,钥匙的对称,只是部分重合;再有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对折,只是完全相同,但不能重合。

第二,如何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呢?要在头脑里进行对折,再通过空间想象进行判断。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就要对教材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教材中例3先“观察下面的物体”,这里的“物体”是指教材所提供的蝴蝶、天坛、飞机三个物体,然后说:“把上面三个物体画下来,可以得到下面的图形。”为什么要有这样一句话?通过思考我们可以得出:把生活中的有对称现象的物体画下来,就得到它们的图形,将教学内容很自然地从物体转移到了平面图形上面。而把画的图形剪下来对折,发现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教材给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揭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学生接受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经历了比较充分的观察、操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活动,形成的概念是“有意义”的。

四年级要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要求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因此两段教材后的配套练习也有着根本的区别:三年级教材中设置的练习注重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判断,而四年级教材中设置的练习都是画对称轴及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本章目录 共计8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