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
重点: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难点:会对比几个量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能进行简单预测。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价值,本课研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更能拓展统计工具的概念,对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难点分析: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但是随着生活的需要,数据的增多就形成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因此,它相对单式统计图数据信息量更大。对学生而言需要分析的数据更多,量之间关系更为复杂。这对学生理解上构成一定的难度,进行预测也更难。
突破策略
一、创设情境,构建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在单式折线统计图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可以进行正迁移。首先教师创设情境:“观察一下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你们觉得男生的平均身高高,还是女生平均身高高?”学生说明猜想。教师追问:“你觉得隔壁班呢?”讨论说明:要解决男生的平均身高高,还是女生的平均身高高的问题,就需要通过收集数据再进行比较。教师分别出示提前准备好的一幅男生的平均身高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女生的平均身高的单式折线统计图。设置疑问:“从这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中能不能马上很方便地看出五年级12岁男生的平均身高高,还是女生的平均身高高?”显然不能方便地看出。想一想为了方便比较,可以怎么办?从而明确: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起来(如下图所示),这样一目了然。
某班男生和女生平均身高情况统计图
让学生试着自己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两组数据,再在小组里交流,说说用复式统计图表示数据要注意什么。重点说明:用不同颜色表示时,我们还要在统计图的右上角画一个图例进行说明。除了用不同的颜色区分,我们有时也可以用实线和虚线进行区分。提问:“为什么需要用不同颜色或者虚线和实线来区分?为什么要标出图例?”很明显是为了明确表示不同的数量。最后教师说明:像这样在一张统计图中表示两组不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我们把它叫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分析数据,提升能力
教师提问:“现在你能很快看出五年级12岁男生的平均身高高,还是女生的平均身高高吗?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通过交流教师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能够直观看出不同数据在变化趋势上的差异。接着提问:1. 请你用刚才学到的知识简单分析一下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发展趋势。2. 请你把自己的身高和这张统计图反映的信息对比一下,看看自己现在的身高标准吗?你估计再过一年你的身高会是多少?3. 从图中你还能知道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统计的价值。
突破反思
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而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对此这节课应力求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密切联系。提供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