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折线统计图—学科素养

既能反映变化又能比较大小

实验小学的周磊老师讲授“复式折线统计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前面已经有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分析预测以及对这种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教材在设计中,主要突出了三个方面:①合并,为了方便比较亚运会中韩两国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幅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②区别,让学生比较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引入和克服教学重难点。③读图,通过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升降的分析,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这样的编写注意了与前面内容的联系,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学习和统计意识的提高,同时也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够看懂单式、复式统计表,绘画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能力,对信息技术手段也颇有兴趣。在教学时适当安排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作为学习资源,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探究欲望。不过,由于统计知识分散于各册教学之中,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些遗忘,但通过教学牵引能唤起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生活入手,提出问题

根据五天的训练成绩,选拔一位同学去参加学校的 1 分钟仰卧起坐比赛,如表3-4 所示。

表 4. 表3-4 小亮、小刚 1 分钟仰卧起坐统计表


师:派谁去更合适?

生:小亮,因为从数据的变化趋势中发现小刚在不断进步,而小明起伏不定。

教师板书“数据的变化趋势”。

2.引导转换,复习旧知

师:如果我们要想更清楚直观地看出两人成绩的变化趋势,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生:我们可以用统计图表示。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呢?

学生讨论,得出应选用折线统计图,并说明“可以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回顾了折线统计图能够更好地体现数据的增减变化,为之后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做了铺垫。

3.简单读图,感悟趋势

呈现小亮和小明仰卧起坐成绩的折线统计图(见图3-45、图3-46),学生读图。

师: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生:小亮步步升高,小明忽高忽低。

图3-45 小亮一周 1 分钟仰卧起坐情况统计图

图3-45 小亮一周 1 分钟仰卧起坐情况统计图


图3-46 小明一周 1 分钟仰卧起坐情况统计图

图3-46 小明一周 1 分钟仰卧起坐情况统计图


(二)学习新知,初步感悟

1.设置疑问,引发思考

①呈现小刚的成绩,分析其进步趋势(见图3-47 所示)。

②设问:如果小亮和小刚要一决高下,谁获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课件切换,将小亮和小刚两人的折线统计图并排呈现在一起,学生交流。

图3-47 小刚一周 1 分钟仰卧起坐情况统计图

图3-47 小刚一周 1 分钟仰卧起坐情况统计图


③学生认为小刚获胜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们两人的成绩虽然都在上升,但小刚的折线要斜得厉害,说明他上升的趋势更明显。

④引发思考。

师:我们能不能再想个办法,对这两张图作个处理,使得我们能一下子就看出小刚比小亮进步得快?

【设计意图】:通过三幅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体会到同为上升趋势的小亮和小刚单式折线统计图,还是不易快速准确地判断“派谁去”,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价值以及形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2.唤醒旧知,初步感悟

生:我们可以把两张统计图合并在一起。

师:好的,老师给你们试一试。

课件演示合并(合并后,两条折线都是红线)。

师:现在老师把两条折线合在了一个图上,但同一种颜色的折线无法区分两个人的成绩,怎么办?

生 1:一位同学用红色,另一位同学用蓝色来表示。

生2:一位同学用实线,另一位同学用虚线来表示。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线型来表示不同的对象。

课件演示折线变色并出示图例(见图3-48)。

师:现在这幅统计图的题目应该怎样修改?这样的统计图你能起个名字吗?

图3-48 小亮和小刚 1 分钟仰卧起坐情况统计图

图3-48 小亮和小刚 1 分钟仰卧起坐情况统计图


生:这幅统计图的题目应当改成小亮和小刚一周 1 分钟仰卧起坐情况统计图,这样的统计图可以叫复式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回顾唤醒学生已有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经验,形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揭示课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

师:看了现在这张统计图,你怎么一下子就看出小刚的成绩进步快呢?

生:蓝线一开始在下面,慢慢到了红线上面,这就说明小刚进步得比较快。

师: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刚才的两张折线统计图,你觉得它有什么优点呢?

师生共同得出: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板书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学生在经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时,顺理成章地形成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在这一过程中将统计真正地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落实技能,进行预测

1.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绘图

①屏幕呈现“第9~14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如表3-5,要求学生将其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表 5. 表3-5第9~14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②学生独立绘图,教师巡回指导。

③投影反馈纠错,课件演示绘制过程,得出完整统计图。

2.强化提升,尝试预测

①中国和韩国分别在哪一届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量最多?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

②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国在历届亚运会上的表现。

③依据统计图的变化趋势,绘制中韩两国在 15、16 届亚运会上的夺金情况。

④学生查询数据,老师记录学生的绘制结果。

课件演示 15 届两国的夺金情况,并介绍 14 届亚运会在韩国釜山举行,15 届在卡塔尔的多哈举办,16 届在中国广州举办的盛况。

【设计意图】:通过近几届亚运会金牌数目的变化,使学生理解“天时地利人和”等现实因素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在交流讨论,反复推翻观点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绘制图表的能力。

(四)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1.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统计图(见图3-49)

图3-49 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统计图

图3-49 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统计图


①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

②有一种树莓的生长期为 5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 4℃~10℃之间,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

③小明住在甲地,他们一家要在“五一”黄金周去乙地旅游,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2.李欣和刘云跳绳成绩统计图(见图3-50)

图3-50 李欣和刘云跳绳成绩统计图

图3-50 李欣和刘云跳绳成绩统计图


①李欣和刘云第1 天的成绩相差多少?第10 天呢?

②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呈现什么变化趋势?谁的进步幅度大?

③你能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吗?

(五)总结提升,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哪些价值?对于如何进行预测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1.出示统计图,进行分析(见图3-51)

图3-51 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月销售量统计图

图3-51 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月销售量统计图


①哪种品牌彩电全年总销量最高?

②为了清楚地展示两种彩电全年的变化趋势,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用哪一种更合适,为什么?

③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从上面统计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它对你有什么帮助?

2.回答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哪些价值?对于如何进行预测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周老师没有使用教材中的例题引入,书上的安排是“第9~14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得金牌情况的统计。通过比较两国第9~14 届亚运会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从而因势利导地把两张折线统计图合成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课前调研发现这个素材并不贴近学生的生活,两国金牌数更是无人知晓。因此,设计时改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来开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周老师使用了仰卧起坐比赛的事例,更加便于比较参赛者的实力。另一方面:周老师也创新地运用了亚运会这个素材。鉴于其给出的是第9~14 届,而 15、16 届已经进行完,他便可以在学生猜想的前提下,以此进行验证,并介绍“东道主”的现实因素对比赛成绩的影响,使学生不单纯利用统计图的趋势来预测结果。

在引入环节,对比一些课例的教学,只设计了两个元素的比较。往往是一个“稳步上升”,另一个“忽高忽低”不够稳定。如此比较,即使在统计表内也可以看出,体现不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因此,在教学中加入了同样“稳步上升”的第三元素,使学生亲身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和必要性,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本章目录 共计11个
附件列表 共计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