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6~27页的练习四第3~7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数据用折线表示结果,能简单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数据,了解数据反映的一般情况或规律。 

2.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提高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处理简单的数据的技能;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阅读、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数据隐含的信息。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一周里每天收集、记录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教学过程

 

▍流程一:谈话揭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这两种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流程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3

指名学生板演。

老师提醒学生解完方程要检验。

2.完成练习四第4

出示统计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看图思考后回答。

小结:折线反映了电冰箱的销售情况,每个月的销售有高有低。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看出哪个月销售台数最多,哪个月销售的台数最少,怎样能快速找到销量在100台以上的月份。

提问:从图中怎样看出哪个月增长最快?哪个月增长最慢?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3.完成练习四第5 

提问:这幅图是反映哪些内容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小结:统计图的横轴表示飞机飞行的时间,纵轴表示飞机飞行的高度;实线表示甲飞机的飞行情况,虚线表示乙飞机的飞行情况。 

提问:(1)这两架飞机各飞行了多少秒?哪一架飞机飞行的时间长一些?

     2)从图上看,起飞后第10秒甲飞机的高度是多少米?乙飞机呢?第几秒两架飞机处于同一高度?

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交位置的点的关系,并从整体上对两架飞机的飞行情况进行评价。 

从图上你还能知道什么?

设计思想  通过完成第4题和第5题,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可以反映数据的增加情况,而第5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更便于我们对这两架模型飞机的飞行情况做出适当的比较。

4.完成练习四第6题。 

出示统计表,学生阅读表格后回答: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提问:现在想更直接地比较上海和悉尼这两个城市的全年气温变化情况,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引导学生使用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统计表的数据,完成复试折线统计图。

展示学生统计图,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使用图例。

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提问:这两个城市全年气温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

教师再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说明:在统计图上,上海和悉尼的气温变化情况完全不同。这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原因。当太阳直射到北半球的时候,位于北半球的上海就是夏季,而南半球的悉尼就处于冬季;当太阳直射到南半球的时候,情况就正好相反,所以上海和悉尼的气温正好相反。 

设计思想  通过不同地区的全年气温比较,学生产生了解相关原因的心理需求,再适当介绍一些天文地理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流程三:提升拓展,评价反思 

1.完成练习四第7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最近一周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请大家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一下。

提问:你们收集的数据基本一致吗?最近一周每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是怎样变化的? 

2)如果让你把这些数据制作成一幅折线统计图,你能完成吗?

3)思考:利用教课书第119页的方格纸制成统计图表,再制成统计图,你觉得统计图可以怎样设计,先与同学交流。

学生汇报。

明确:确定横轴与纵轴的内容;适当的距离表示合适的数据;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的温度等。

学生制图,并集体交流。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思想  怎样利用规定好的位置大小设计恰当的折线统计图也是一种数学能力。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收集数据,制作统计图。在制图的过程中,完成对折线统计图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对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特点有切身的体会。

2.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学了本单元的知识,你有什么体会?

(本教学设计由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王宏进老师提供)

本章目录 共计11个
附件列表 共计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