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8~79页的例4、“练一练”及练习十二第9~13题。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量、剪、拼等实践活动,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

 

 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流程一:问题引入

1.老师这里有3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一部分被长方形给遮住了,你知道这是什么三角形吗?

看第3个图形:被遮住的两个角是什么角?会是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开始对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进行思考”,有学生可能会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你怎么能够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呢?

设计思想  这里创设的不是生活中的情境,而是数学化的情境。有的学生认为一个三角形中可能会有两个钝角,或者会有两个直角,这几个问题显现出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学生用已经学的三角形的特征只能解释“不能是这样”,而不能解释“为什么不能是这样”。这样引入问题恰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疑问与猜想中寻找验证的方法。

▍流程二:交流共享

1.小组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呢?

预设汇报:

1)我们可以找一些三角形来量一量。

2演绎推理法:借助学过的长方形,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      

2.用三角尺证明。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尺上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引导学生说出90°60°30°

出示另一个三角尺,引导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90°45°45°

追问:你知道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吗?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

90°60°30°180°

90°45°45°180°

3.量一量,算一算。

1)从教材第113页剪下3个三角形,小组合作,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3个内角的度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剪下三角形后,提示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两个学生负责用量角器量每个角的度数,另外两个学生负责记录和计算,并填写下表。

2)汇报交流。

由于学生的操作会有误差,因此有的学生计算出的内角的和可能不是180°,但一定会接近180°

    3)回顾交流。

提问:通过刚才的汇报交流,我们发现有些同学计算出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是180°,有些同学计算出的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不是180°,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明白在测量和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

引导思考:看来用测量的方法还不能确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不是180°。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4.拼一拼,看一看。

启发:我们用三角尺可以拼出许多度数不同的角来,那这样的三角形纸片上的三个角是否也可以拼在一起呢?可以拼成什么角呢?

1)让学生想办法把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

学生拼完后,教师展示学生的各种拼法。

2)组织观察。

提问:观察这几种拼法,不管怎么拼,它们最终都拼成了一个什么角?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都拼成了一个平角。

追问:通过这个操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5.动手操作、验证发现。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拼一拼发现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是180°,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个发现到底对不对。

1)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将三角形剪下来,拼一拼。

3)量一量拼成了什么角。

6.借助学过的长方形,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认为这种方法好不好?我们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演示课件: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内角和等于360°,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师小结:这种方法避免了在剪拼过程中由于操作出现的误差,非常准确地说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度。

设计思想  学生证明的方法会非常多,但他们的思维水平存在不足。直接测量法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用加法求和;拼角求和法,也就是间接剪拼和折拼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拼成一个特殊角,也就是平角来解决问题;而演绎推理法,即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合二为一,或把长方形一分为二,成为两个三角形,这是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到方法,分享经验,更重要的是领悟到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探究的过程比探究获得的结论更有价值。

▍流程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计算,再汇报结果。

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3的度数的?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

小结: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就可以根据这个规律,用180°减去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求出第三个未知角的度数。

2.完成练习十二第10题。

这道题也是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特点来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前两小题和“练一练”的思路相同,第3小题是直角三角形,可以用“90°减一个锐角”的方法来求另一个锐角。

3.完成练习十二第11题。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答案后,讨论:为什么拼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

4.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先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然后独立完成填空,并组织展示和交流。

5.自学“你知道吗”。

谈话:三角形的稳定性是说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确定不改变,这个三角形就完全确定。

老师这里有一个用木条钉成的框架,如果用力拉,形状和大小会改变吗?

学生上台试一试,得出结论。

小结: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设计思想  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

▍流程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本教学设计由南京市中山小学丁丽老师提供)

本章目录 共计12个
附件列表 共计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