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量、剪、拼等实践活动,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
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流程一:问题引入
1.老师这里有3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一部分被长方形给遮住了,你知道这是什么三角形吗?
看第3个图形:被遮住的两个角是什么角?会是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开始对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进行思考”,有学生可能会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你怎么能够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呢?
设计思想 这里创设的不是生活中的情境,而是数学化的情境。有的学生认为一个三角形中可能会有两个钝角,或者会有两个直角,这几个问题显现出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学生用已经学的三角形的特征只能解释“不能是这样”,而不能解释“为什么不能是这样”。这样引入问题恰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疑问与猜想中寻找验证的方法。
▍流程二:交流共享
1.小组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呢?
预设汇报:
(1)我们可以找一些三角形来量一量。
(2)演绎推理法:借助学过的长方形,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
2.用三角尺证明。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尺上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引导学生说出90°、60°、30°。
出示另一个三角尺,引导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90°、45°、45°。
追问:你知道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吗?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
90°+60°+30°=180°
90°+45°+45°=180°
3.量一量,算一算。
(1)从教材第113页剪下3个三角形,小组合作,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3个内角的度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剪下三角形后,提示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两个学生负责用量角器量每个角的度数,另外两个学生负责记录和计算,并填写下表。
(2)汇报交流。
由于学生的操作会有误差,因此有的学生计算出的内角的和可能不是180°,但一定会接近180°。
(3)回顾交流。
提问:通过刚才的汇报交流,我们发现有些同学计算出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是180°,有些同学计算出的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不是180°,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明白在测量和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
引导思考:看来用测量的方法还不能确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不是180°。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4.拼一拼,看一看。
启发:我们用三角尺可以拼出许多度数不同的角来,那这样的三角形纸片上的三个角是否也可以拼在一起呢?可以拼成什么角呢?
(1)让学生想办法把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
学生拼完后,教师展示学生的各种拼法。
(2)组织观察。
提问:观察这几种拼法,不管怎么拼,它们最终都拼成了一个什么角?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都拼成了一个平角。
追问:通过这个操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5.动手操作、验证发现。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拼一拼发现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是180°,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个发现到底对不对。
(1)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将三角形剪下来,拼一拼。
(3)量一量拼成了什么角。
6.借助学过的长方形,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认为这种方法好不好?我们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演示课件: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内角和等于360°,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师小结:这种方法避免了在剪拼过程中由于操作出现的误差,非常准确地说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度。
设计思想 学生证明的方法会非常多,但他们的思维水平存在不足。直接测量法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用加法求和;拼角求和法,也就是间接剪拼和折拼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拼成一个特殊角,也就是平角来解决问题;而演绎推理法,即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合二为一,或把长方形一分为二,成为两个三角形,这是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到方法,分享经验,更重要的是领悟到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探究的过程比探究获得的结论更有价值。
▍流程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计算,再汇报结果。
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3的度数的?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
小结: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就可以根据这个规律,用180°减去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求出第三个未知角的度数。
2.完成练习十二第10题。
这道题也是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特点来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前两小题和“练一练”的思路相同,第3小题是直角三角形,可以用“90°减一个锐角”的方法来求另一个锐角。
3.完成练习十二第11题。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答案后,讨论:为什么拼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
4.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先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然后独立完成填空,并组织展示和交流。
5.自学“你知道吗”。
谈话:三角形的稳定性是说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确定不改变,这个三角形就完全确定。
老师这里有一个用木条钉成的框架,如果用力拉,形状和大小会改变吗?
学生上台试一试,得出结论。
小结: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设计思想 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
▍流程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本教学设计由南京市中山小学丁丽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