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10页的例1和“练一练”,第13页的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认识几何体特征的过程,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内在的联系,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观察和思考,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抽象和概括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准备

 

 圆柱和圆锥教具,分别画有圆柱和圆锥直观图的小黑板各一块。学生准备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品或者圆柱圆锥学具各一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流程一:导入新课

1.谈话:老师带来了三个图形,认识吗?

        

预计学生会说是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谈话:同学们都认为这些是我们熟悉的平面图形。其实啊,老师带来的是从某个角度看一些立体图形得到的。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一看。

提问:认识这三个立体图形吗?

谈话:六年级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后面这两个立体图形低年级时也初步接触过。圆柱体简称圆柱(板书: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板书:圆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认识圆柱和圆锥。

补全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设计思想  用设疑的方式引入——看似是平面图形,实际是立体图形的某个方向的视图,这样的设计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和区别。

▍流程二:探索圆柱的特征

1.寻找生活中的圆柱。

出示例1情境图。

谈话:仔细观察,上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

指名口答。

谈话:这些圆柱都是直圆柱,小学阶段我们研究的圆柱都是直圆柱。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体?

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的不同地方寻找圆柱体形状的物体。如果学生说的物体的形状不是圆柱,教师不急于发表见解,把指出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

谈话:老师也想到一个物体——硬币。你们觉得,硬币的形状是圆柱吗?

学生自主发表意见。

引导:要想知道硬币的形状是不是圆柱,我们就要研究圆柱的特征,再根据特征来判断。

2.探索圆柱的特征。

   1)出示圆柱模型。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你可以想想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时候是怎样研究的,我想你会有很多发现。将你的发现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认识:

通过观察发现圆柱从上到下一样粗;

通过比较发现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通过摸一摸,发现圆柱有一个面是弯曲的。

……

谈话: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的两个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圆柱还有一个面是弯曲的,围成圆柱的曲面叫作侧面。

板书:      圆柱的特征

        两个底面      完全相同的圆

           侧面          曲面

2)认识各部分名称。

谈话:我们把圆柱画在纸上,是这样的图形。(出示事先画在小黑板上的圆柱直观图)里面看不到的部分,用虚线表示。

提问:通过刚才的研究,现在你知道圆柱有几个面了吗?

请学生上黑板指一指三个面,并分别标出三个面的名称。

谈话:圆柱除了有三个面,还有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你知道怎么画圆柱的高吗?能画多少条?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说明:在两个底面之间画垂直线段就是圆柱的高。这样的垂直线段能画出无数条,而且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所以圆柱上能画出无数条高。为了画起来方便,我们一般可以连接上下两个底面的圆心这样来画高。

教师示范画出圆柱的高。

3)提问:现在我们认识了圆柱的特征,你能说说硬币是圆柱吗?为什么?

谈话:虽然硬币很扁,但是它从上到下一样粗,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侧面也是弯曲的,满足圆柱的特征,所以它也是圆柱。因为它很扁,我们一般不说硬币的高度,而说硬币的厚度,其实指的就是这个圆柱的高。

设计思想  由辨别生活中的圆柱、寻找生活中的圆柱,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心中产生圆柱的印象;再判断硬币是不是圆柱形状的,产生探索圆柱特征的需要;最后再根据探索得到的特征来判断硬币是不是圆柱形状。这样的设计贴近生活,又环环相扣,用贴近生活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探索圆柱特征的过程,还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感受,自由地发表观点,使学生可以深入认识到圆柱的特征。

▍流程三:探索圆锥的特征

1.寻找生活中的圆锥。

再次出现例1图片。

谈话:刚才我们在图中找到了一些圆柱,图中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外一个立体图形——圆锥。你能找到它们吗?

指名口答。

谈话:小学阶段,我们学习的圆锥都是直圆锥。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锥?

2.探索圆锥的特征。

出示圆锥模型。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探究了圆柱的特征,现在探究圆锥的特征的任务,要交给大家独自完成。请从以下几个问题出发,探究圆锥的特征:

1)圆锥有哪些面?每个面有什么特征?

2)圆锥的高在哪里?圆锥有几条高?

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

组织交流。

在交流中明确:圆锥有两个面,一个底面,是圆形,还有一个侧面是曲面。圆锥还有一个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个高。

教师相机板书:    圆锥的特征

             一个顶点

             一个底面           

               侧面             曲面

3.谈话:比一比圆锥和圆柱,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班级交流。

小结:圆柱从上往下一样粗,而圆锥是底下粗,越往上约细,顶上是尖尖的,是一个顶点;圆柱有两个底面,圆锥只有一个底面,还有一个顶点。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相同点是底面都是圆,侧面都是曲面。

设计思想  学生已经有了探索圆柱特征的基础和经验,在探索圆锥的特征中,教师要更加放手。通过几个导学的问题,给了学生自主研究的方向,再在班级交流中梳理知识点。这样的放手,更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学完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后,再引导学生比较圆柱和圆锥的不同与相同,使学生可以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形成清晰而完整的认识。

▍流程四: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

出示问题,学生独立判断。是圆柱的在图的旁边画长方形,是圆锥的在图的旁边画三角形。

班级核对答案。对于学生认为既不是圆柱也不是圆锥的物体,要让学生说说具体的判断理由。

2.完成练习二第1题。

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然后独立在书上按要求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高,以及圆锥的底面、高、顶点。

展示学生完成的结果,班级核对。

3.完成练习二第2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谈话:自己想一想,再连一连。如果有困难,可以观察你手中的圆柱和圆锥。

班级展示学生的结果,集体核对。

提问:为什么从前面和右面观察圆柱,得到的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什么?宽是什么?

明确:从前面和右面看到的长方形,长都是圆柱的高,宽都是圆柱的底面的圆的直径。所以看到的形状完全相同。

追问:为什么从前面和右面观察圆锥,得到的是完全一样的等腰三角形?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圆锥的什么相等?

明确: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和圆锥底面的圆的直径相同,高和圆锥的高相同。

提问:从上面看圆柱和圆锥,看到的图形一样吗?

明确:因为圆锥有顶点,所以从上面看的图形的圆心处要点一个点。

4.完成练习二第3题。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1)独立剪纸;

2)做圆柱之前,先量一量侧面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3)围成圆柱和圆锥;

4)独立测量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教师指导测量方法,班级核对测量结果;

5)独立计算底面周长和底面积,班级核对答案;

6)提问:比一比你算出的圆柱的底面周长,和刚才我们量的长方形的什么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动态展示长方形围成圆柱侧面的过程,明确:圆柱的底面周长,其实就是围成侧面的长方形的长。

追问:这个长方形的宽和什么相等?

明确:和围成的圆柱的高相等。

设计思想  这节课主要探索圆柱和圆锥的一些基本特征,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对这些特征的认识,并适当提升。练习二第3题,在完成书上的要求,做圆柱圆锥、量底面直径和高并算底面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又对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上进行了延伸,因为学生有了量、围、算的实际经验,这样的关系在操作中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的教学进行了铺垫。

▍流程五:全课小结,交流收获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你还有哪些疑问?

(本教学设计由南京市莫愁湖小学魏丹蕾老师提供) 

本章目录 共计13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