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法——让基础知识深刻化

范例观摩

林良富是浙江省特级教师,他在教授《圆柱的认识》时,是这样安排的:上课之初,林老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两个长方形,同时让学生思考:第一个长方形平面向后平移产生一定的厚度,会得到一个什么形体?第二个长方形平面围绕宽所在的一条直边旋转一周后,会得到一个什么形体?

此时学生都在认真观察屏幕上的两个长方形,想象它们经过变化后应该是什么样子。不一会儿,林老师便用多媒体演示了从长方形到长方体、圆柱体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图形的认识。

这样,在林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图形的思维便从平面几何过渡到立体几何,同时也学会观察两种不同情况下的长方形所构成的不同图形,并在自我想象中沟通了面与体的关系。

学生初步认识圆柱是如何由长方形幻化而成的,也就是说他们对圆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一点个体经验。这正是林老师将基础知识深刻化呈现的直接结果。

过了一会儿,林老师便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所见到的圆柱体物体,学生说出了很多种:茶叶罐、热水瓶、蛋糕盒……

在学生举例的同时,林老师用多媒体有针对性地展示了两个高矮不一的圆柱体。此时在直观几何与抽象几何的碰撞过程中,学生的几何直觉和空间观念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更新。

为了让学生对圆柱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林老师又给他们提供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图片及圆柱模型等学习材料,要求他们观察并思考相关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思考后,学生清楚了圆柱的底面特征,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还了解侧面展开图在什么情况下是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展开图与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关系,等等。

我们知道,学生的几何知识可能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形,而他们的个体经验则是发展几何知识的基础,也是感受、理解抽象几何观念的有力支撑。

林老师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个体经验,并通过经验回忆、实物观察、想象、联想、分析、推理等多种教学途径,帮助学生感知和体验几何图形的现实意义,为深刻化状态的实现做了必要的铺垫,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二维与三维空间相互转换的关系,在更深层次上发展他们的几何观念。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在林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在知识面前仔细观察,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清楚的认识,同时也进行必要的想象,这些是要靠林老师的灵活掌握。而从直观几何到抽象几何再到推理几何的一个个过程,又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的机会和让基础知识深刻化的可能,最终促使他们作出正确的判断,获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观察都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关键是要重视这样的思维,有了这样的思维才有可能使基础知识的状态得以转变。在我国古代曾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智慧多呢?”

是呀,这两个小孩的说法都是从自己的观察中得出的,我们姑且不论他们谁对谁错,但他们这种积极观察的思维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深刻化对学生的接受和学习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而观察正是一个使之深刻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章目录 共计13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