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索”教学经典课例(二)在动手操作中引领学生自主探索

江苏省宿迁高等师范附属小学数学教师彭国庆,是这样讲 《圆的认识》一课的:

“同学们,平时都画过圆吗?”

“画过。”

“大家都是怎么画的呢?”

“我随手画的。”

“我用硬币,沿着硬币的边缘画的。”

“嗯!我们确实可以借助一些圆形物体,比如硬币,沿着圆形物体的周边画出圆,但为了正确和方便,我们一般用圆规画圆。请大家自学一下课本第115页下面的内容。”

学生开始自学。

“好。自学完了,大家用圆规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几个任意大小的圆,并把其中一个剪下来,结合刚才画圆的感受,说说怎样能把圆画得更好。”

“画圆的时候,圆规带有针尖的一只脚不能移动,要固定。”

“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

“圆规带有铅笔的一只脚要旋转一周。”

“在画圆的时候,我发现如果把带有针尖的这只脚垂直于桌面,这样旋转的时候有些不灵便。后来,我把带有针尖的这只脚稍微倾斜一点,这样画的时候就比较流畅。”

“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正确。但是,如果要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大圆,你会怎样画呢?我们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研究讨论。”

“用一个大圆规画。”

“哪有这么大的圆规啊?我觉得先画一个正方形,然后一点一点地把正方形削成一个圆形。”

“那多费劲啊!再说削出来的圆不一定圆。我觉得用一根棍子,一个人拿着它的一端站在原地转一圈,棍子的另一端就能画出一个圆。”

“我觉得可以用绳子代替棍子,绳子的一端固定在地上不动,另一端围绕这一端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而且,绳子的长短比较好确定。”

“最后这两位同学的想法最可行。尤其是最后这位同学的,更容易画出圆来。下课后,我们就去操场上试试。”

安徽省桐城市实验小学数学教师汤捍宁这样给学生上 《克的认识》一课:

“同学们,请找出包装袋上标有的重量,读一读它们各是多少克。”汤老师布置了任务。

“这个果冻上标有25克。”

“这袋方便面是100克。”

“这根火腿肠是50克。”

“我带的这袋盐是500克。”

……

“这些物品都是用克作单位的。再请大家相互协助一下,先用手掂一掂自己的物品,再掂一掂别人的物品,感觉一下它们的轻重,好吗?”

学生立即活跃起来,掂量着、传递着、议论着。

在巡视中,汤老师顺手拿起一个学生桌上的一颗糖果,问:“同学们,猜一猜这个糖果有多少克?”

“我猜有10克。”

“我看没有,可能只有5克,因为这么粗的火腿肠才50克,5个糖果有这火腿肠重吗?”

“我猜也不过5克,跟我这袋5克‘海飞丝’洗发露差不多。”

“同学们说得真好!”汤老师拿起糖果袋子说,“这颗糖果就是这个标有50克袋里的。我们一起来数数里面有多少颗……”

糖果的主人很不好意思地笑着说:“老师,不用数了。现在还有9颗,因为上学路上我吃了一颗。”

学生们大笑。

“哈哈!那现在大家知道这一颗糖果是几克了吧?”

学生齐声回答:“5克。”

教室里爆发一阵热烈的掌声,并把赞许的目光投向刚才发言的同学。

“现在就请这位同学把这袋糖每小组发一颗,然后大家在组内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5克有多重。”

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认真地掂量着、感受着。不少学生一边掂量着,还一边嘀咕着什么。

“刚才同学们都认真地感受了这5克糖果的重量。现在请再拿出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一下有多重。”

经过反复掂量,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结论。

“我把糖和硬币在一起比了,糖比硬币重。”

“我也觉得糖比硬币重,大概一个2分硬币有2克吧。”

“我认为硬币比糖轻得多,一个硬币可能只有1克重。”

……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到底这个2分硬币有多重?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来测量一下几个2分硬币和一个糖果一样重呢?”

同学们在四人小组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出主意、想办法。汤老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

“我们小组测量出4个硬币和一个糖一样重,1个硬币1克多一点。”

“我认为是3个。”

“我认为是5个,1个硬币是1克重。”

“你们都不对,我们测的是6个硬币。”

学生纷纷抢着说,争个不休。

汤老师指着一位学生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我们是把钢尺放在圆珠笔上,一头放糖,另一头放上6个硬币,尺正好是平的。”

“老师,我们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可能没有把尺的中间放在笔上,所以测得就不准。”另外一组的学生反驳道。

汤老师一边点头赞叹,一边拿出一架天平,并结合刚才两位学生的说法简单介绍了天平:“1个硬币到底有多重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用天平称一称。”

在汤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分别在小组内用天平称出一个2分硬币重1克,然后每人再用手掂量掂量它的重量,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1克比我想象的要轻。”

“1克在手上就像没有重量一样。”

“1克重可能是最轻的了。”

“感觉到了1克有多重后,同学们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品的重量约有1克呢?”

“一粒药。”

“一枚纽扣。”

“2个图钉。”

“两三粒黄豆。”

……

学生们都找着、想着、说着。

“接下来,每一小组挑选一件身边的物品,称出它的重量,然后掂一掂、感受一下。”汤老师说。

小组合作称出了自选物品的重量,再轮流掂量着、感受着。

“我们组称出一个小刀15克。”

“我们组称的是一本数学本,它的重量是25克。”

“我组先估计了数学书是200克,结果称的是250克。”

……

“同学们都做得非常好,能用各种办法称出物品的重量。课后,请同学们在家中、超市里寻找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并做好记录,好吗?”

……

讲“圆柱的认识”前,某老师先播放了配乐动画片 《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米老鼠躲在圆栓形滚筒里四处奔跑、滚动、嬉闹的滑稽画面,然后导入课题:“生活中有许多这样形状的物体,(课件显示:饮料筒、奶粉筒、笔筒、大型建筑的圆柱、笛子等)这些物体都是圆柱体,简称圆柱。(课件将上述实物图形抽象出圆柱立体图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圆柱。”说着,该教师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同学们,现在我们的课桌上也都摆着几件实物,请大家摸一摸、看一看,哪个是圆柱体,哪个不是? 然后再比较比较圆柱体有几个面,有哪些特征?”

“我的杯子是圆柱体。”

“我拿的水管是圆柱体。”

“我的魔方不是圆柱体。”

“我的铅笔盒不是圆柱体。”

……

“那圆柱体有几个面呢?它们有什么特征呢?”老师问。

“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上下两个底面是一样大的。”

“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一样大的呢?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用量圆的直径来比。”

“用圆柱体的底面在纸上先画一个圆,再把圆柱体倒过来与另一个面比较。”

“说得不错!大家摸一摸圆柱的侧面,有什么感觉?”

“圆柱体的侧面是由一个曲面围起来的。”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实物,请大家判断一下哪些是圆柱体,哪些不是,为什么?”说着,老师从身边的工具箱里拿出很多东西:蜡烛、瓶子、化妆品盒子、纸筒、一段钢丝、纸盒……

“纸筒和那段钢丝是圆柱体。”

“蜡烛也是圆柱体。”

“纸盒和瓶子都不是,但是如果瓶子截去上半截的话,也能变成一个圆柱体。”

“好。说得不错。接下来,我们讲圆柱的高。”说着,该老师出示了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体,并提出问题,“哪个圆柱体高,哪个圆柱体低啊? 这两个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怎样?怎样表示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两个底面圆心所连成的线段的长度。”

正说着,课件上就开始演示:把上下两个底面圆心连接起来,透出圆柱的一条高。

“同学们再想想,在这两个底面之间可以画出几条高?”

“无数多条。”

“如果你要测量圆柱形物体的高,测什么地方最方便? 怎样测量? 大家先自己比画一下,然后告诉老师。”

学生们拿起课桌上的圆柱体和小尺子量起来,一会儿之后,就举手想回答。

“用三角板的直角边来量。”

“用直尺贴着侧面来量。”

“把圆柱侧面放在纸上画出一条线段,然后再测量这条线段的长度。”

“好!老师发给同学们几个纸做的圆柱体。大家拿剪刀剪剪,看看剪开后的圆柱体是什么形状。”

每个小组都得到了大小不一的三个圆柱体。学生们就拿起剪刀剪了起来,打开一看,居然变成了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拿起剪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纸片,大家想想它们的长和宽与圆柱的侧面有什么关系?以长方形为例来说吧!”

“老师,我刚才剪的时候确实注意了一下。圆柱侧面的高度是长方形的宽,而底面周长则是长方形的长。”

“没错!我们来看大屏幕。”说着,课件上就出现了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的长和宽的过程。

“回去后,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知识,将设计好的平面图剪下来,制作成一个圆柱体。明天我看看大家做得像不像?”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亲身体验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独立思考,敢于有自己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自己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动手操作可以调动学生的双手,让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以彭国庆老师的课为例。通过自学,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画圆的三个步骤,但并不是只要知道了这三个步骤就能把圆画好,于是他就安排学生在自学之后进行试画。试画的过程不仅是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过程,更是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实际画圆的过程中,当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比较小的时候,带有针尖的这只脚如果垂直于纸面,旋转起来就真的很困难,所以有的学生通过试画,就探索出了比较好的方法,而这些方法的获得,就为学生实际画圆扫除了障碍。可以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还培养了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知识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彭老师的课中,通过自学、试画、讨论,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但这并非意味着能在生活中画圆。那么如何解决生活中画圆的问题呢?很多时候,我们是不可能依赖圆规和一些圆形物体的。这就需要在用圆规画圆的原理的基础上,找出一些比较好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方法来。

通过学生讨论,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想法是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多样。这多样的方法中,就有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出的好方法:就是借用绳子,一端固定不动,拉直绳子的另一端围绕这一端旋转一周。这个方法实际就是圆规画圆法的灵活应用。通过这样的探索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思维异常活跃,参与学习的欲望和创新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了。

本章目录 共计13个
附件列表 共计0个